入村日方午,出村日已斜。
逶迤赴前路,渐渐多人家。
人家三五里,直接黄河涯。
河中风吹潮,河上风扬沙。
潮头下孤雁,沙际飞群鸦。
雁声自唈唈,鸦语何哑哑。

【注释】

入村:进入村落。日方午:太阳正中午。已:已经。唈唈:雁叫声。哑哑:乌鸦叫声。

逶迤(wēi yí):曲折连绵的样子。前路:前面的道路。家:村庄。三五里:约略相当于五至十里左右。黄河涯:指黄河边。

唈唈:鸟鸣声。哑哑:乌鸦叫。

【赏析】

《南辕杂诗》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作品。此诗以旅途所见为题材,写诗人在途中所经历的景物,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羁旅思归的心情。全诗语言通俗质朴,风格朴实自然,意境幽美清新,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第一句“入村日方午”写自己刚进入村子时,正值中午时分,阳光正盛,天气炎热。第二句“出村日已斜”则写出了走出村子后,天色渐晚,夕阳西下的情景。两句都是对时间的描写,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了诗人由入村到出村的过程。

第三句“逶迤赴前路”,写诗人沿着曲折的小路向前行进,奔赴前方的道路。这句中“逶迤”和“赴前路”都是动词,分别表示行走的状态和方向,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行走的情景。第四句“渐渐多人家”则是写随着行走的深入,周围的村庄逐渐增多起来。这里的“渐渐”和“多人家”都是修饰语,分别用来描述村庄的出现和数量的增加。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开始转向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第五句“人家三五里,直上黄河北。”描绘了村庄之间的距离,大约只有三五里远,然后直接延伸到黄河边。这里,“直上黄河北”中的“直上”和“黄河”都是动词和名词的结合,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庄的位置和形态。

第六句“河中风吹潮,河上风扬沙”则是对风力的描述,指出了风的方向和性质。这里的“风吹潮”和“风扬沙”都是动宾结构,分别表示风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风的猛烈程度,使得河水掀起了波浪,沙土被吹起在空中飘扬。

第七句“潮头下孤雁,沙际飞群鸦”则是对鸟类行为的描述。这里的“孤雁”和“群鸦”都是名词短语,分别指的是单独飞翔的雁和成群结队的乌鸦。它们都在风中飘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最后两句“雁声自唈唈,鸦语何哑哑”则是对声音的描述。这里的“唈唈”和“哑哑”都是拟声词,分别模拟了雁鸣和鸦叫的声音。通过这两句,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又紧张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够听到鸟儿们发出的声音,感受到它们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朴素的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它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