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不作六月凉,俗心但忆桃李香。
行云流水满天地,不知世事谁短长。
先生呼我为仙子,知否人间春已死。
春虽已死吾心生,能摄春心到吾纸。
墨华晕作昏黄烟,先生在侧挥七弦。
一弦一声一花白,斗室环花山万笏。
忽于弦尾闻鹤鸣,鹤背高花动明月。
魄香如醴月可吞,我画之魄君诗魂。
蓬莱真人俯首避,人天蠢蠢何足论?
虚空不碍长袖舞,花底波涛走风雨。
风雨声中万梦漂,梦见花梢玉鸾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共四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析:
- 冰雪不作六月凉,俗心但忆桃李香。
- “冰雪”象征着清冷和纯洁,而“六月”通常与炎热相关。这里用“不”来表示否定,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冷的感受。
- “俗心”指的是世俗之心,而“桃李香”则暗示春天的气息。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只关注自然之美。
- 行云流水满天地,不知世事谁短长。
- 这里用“行云流水”来形容自然景观的美丽流畅,同时也暗喻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 “不知”表示诗人对于世事的无知或漠视。
- 先生呼我为仙子,知否人间春已死。
- “先生”可能是指一位高僧或智者,他称呼诗人为“仙子”,这体现了诗人在修行人眼中的特殊地位。
- “知否”是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世人是否意识到春天已经消逝的疑惑。
- 春虽已死吾心生,能摄春心到吾纸。
- “春已死”意味着春天虽然逝去,但诗人的心仍旧生机勃勃。
- “摄”意为吸引、捕捉,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将这份生机捕捉并表达出来。
- 墨华晕作昏黄烟,先生在侧挥七弦。
- “墨华”可能指的是墨色或墨迹,而“晕作”表示逐渐展开。
- “七弦”指古琴,古代文人常用来象征高雅。
- 描述了一幅画面:墨色渐开,仿佛烟雾缭绕,而先生(即诗人)在旁边弹奏着古琴。
- 一弦一声一花白,斗室环花山万笏。
- “一弦一声”形容琴声悠扬,“一花白”则可能是描绘琴音清澈,如同盛开的花朵。
- “斗室”是小房间的意思,“环花山万笏”则形容周围环境宛如山石环绕着的花园,充满了诗意。
- 忽于弦尾闻鹤鸣,鹤背高花动明月。
- “弦尾”指琴音落下之处,“闻鹤鸣”则可能是诗人听到鹤的啼叫,增添了一丝幽静的氛围。
- “鹤背”可能是指鹤背上的羽毛,而“高花动明月”则是说月光映照下的花瓣随风摇曳,如同在跳舞一般。
- 魄香如醴月可吞,我画之魄君诗魂。
- “魄”在这里指的是香气,“醴”是一种甜酒。诗人用“月可吞”来形容香气浓郁,几乎让人沉醉。
- “我画之魄”可能是指诗人通过画作传达了自己的情感,而“君诗魂”则是指对方的诗歌灵魂。
- 蓬莱真人俯首避,人天蠢蠢何足论?
- “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山之一,而“真人”在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或者仙人。
- “俯首避”表示恭敬地避开,而“人天蠢蠢何足论?”则是在感叹人世间的种种纷扰实在不值得过多讨论。
- 虚空不碍长袖舞,花底波涛走风雨。
- “虚空”可能指的是广阔的天空或者虚幻的空间。
- “长袖舞”可能是指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自由舞蹈。
- “花底波涛走风雨”描绘了一幅花海中的景色,风吹过花瓣,仿佛波浪般起伏,同时伴随着风雨交加的声音。
- 风雨声中万梦漂,梦见花梢玉鸾语。
- “风雨声中”可能指的是自然环境中风雨的声音。
- “万梦漂”形容梦中的景象万千变幻。
- “梦见花梢玉鸾语”则描绘了梦中的仙境,有美丽的鸟儿(玉鸾)在花梢上歌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四季更替的观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宇宙奥秘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追求艺术境界,希望通过绘画传达内心情感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