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诏传宣紫禁谟,宸心愤切盼归俘。
九重岂料移冠戴,三院谁为请剑诛。
快积劳心焚象齿,恨分筹米换龙珠。
愿还安宅邀天福,多少苍生泣海隅?
诗句翻译:皇帝愤怒,期待着俘虏的归来。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作于夔州时所作《诸将五首》之一,通过描述唐代宗对于将领们的期望和失望,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全诗情感丰富且层次分明,反映了诗人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韩公”,即唐张仁愿,封韩国公。“筑三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张仁愿到了朔方军,治所在灵州(甘肃灵武),筑三受降城(城墙),以防止突厥南侵。这一联描述了张仁愿的初衷——为了防御外敌而建设城池。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回纥马”指的是来自北方的回纥骑兵,而“朔方兵”则是指驻守在北部边境的唐朝军队。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将领们依赖外部力量的不满和担忧,暗示了内部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不是依赖于外援。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潼关”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关隘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晋水”则是山西的一条河流,以其清澈著称。这一联描绘了胡人的入侵并没有给潼关带来太大的威胁,而晋水的清澈依旧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这反映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荅升平?“至尊”指代的是皇帝,“升平”指的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认为国家的安定需要将领们的忠诚和努力。诗人以反问句的形式,质疑将领们是否能够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安危负责。
这首诗通过描述唐代宗对将领们的期望和失望,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全诗情感丰富且层次分明,反映了诗人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