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卫神畿海镜清,烽烟不到慕容城。
敢来内地窥天府,谁遣中官饷虏兵?
先夺有声悲梗议,庸才无济苦邀名。
高宗遗策煌煌在,肯与臣佗结滥盟?
诸将五章 其一
拱卫神畿海镜清,烽烟不到慕容城。
敢来内地窥天府,谁遣中官饷虏兵?
先夺有声悲梗议,庸才无济苦邀名。
高宗遗策煌煌在,肯与臣佗结滥盟?
注释:
- 拱卫神畿:保卫皇帝的都城,象征国家的安宁。
- 海镜清:比喻边疆如明镜般清澈,没有烽火。
- 慕容城:指边境上的某个城市,可能是诗人所指的前线地区。
- 敢来内地:表示有人敢于侵犯国家的安全地带。
- 天府:古代对帝王居住之地的称呼,这里暗指朝廷所在地。
- 中官:太监,宦官。
- 梗议:指正直的议论或批评。
- 庸才无济:平庸之人无法解决问题。
- 高宗遗策:指唐朝高宗时期的策略和政策。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边疆的宁静与和平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首联以“拱卫神畿”强调国家的防御能力,“烽烟不到”则暗示边境安全,没有战争的发生。而颔联突然转折,指出有人敢于进入内地窥探,显示了边境的脆弱和不稳固。颈联进一步揭示这种侵略行为的荒谬性,认为只有正直的人才会提出批评,而庸才只会追逐虚名。尾联再次回归主题,引用高宗时期遗留的策略和政策,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能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不是轻易与外敌结盟的愿望。这首诗通过对边疆安全的担忧,以及对国家政策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