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江上静吹箫,仿佛松陵十四桥。
残月晓风堪昔别,昏灯罗帐又今宵。
婵娟碧玉题红怨,神女青琴和绿么。
寄与温妍周昉笔,凭人见惯总魂消。
诗句原文:
后闲情十二章 其十
烟波江上静吹箫,仿佛松陵十四桥。
残月晓风堪昔别,昏灯罗帐又今宵。
婵娟碧玉题红怨,神女青琴和绿么。
寄与温妍周昉笔,凭人见惯总魂消。
注释译文: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诗中的“烟波江上”形象地描述了江水的宁静与美丽,而“仿佛松陵十四桥”则让人联想到那古老的桥梁,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隧道,回到了过去。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爱情的深深眷恋,如“残月晓风堪昔别”,暗示着离别的痛苦;“昏灯罗帐又今宵”,则是对重逢的喜悦。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诗歌更具有了深度和层次感。
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如“婵娟碧玉题红怨”中的“碧玉”、“红怨”,以及“神女青琴和绿么”中的“神女”、“青琴”和“绿么”,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其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赏析:
这首诗是姚燮的《后闲情》系列中的一篇,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姚燮的诗歌常常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沉的情感。他善于运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这首诗中,“烟波江上”和“仿佛松陵十四桥”等意象,不仅生动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寓意着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的“残月晓风”和“昏灯罗帐”等景象,则反映了诗人对于离别和重逢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的变化,使得整首诗更具有了深度和层次感。
姚燮的诗歌还善于运用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如“碧玉”、“红怨”和“神女青琴”等词语,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使整首诗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后闲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姚燮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艺术家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