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正三日,来会城南隅。
长川明若练,其上源西湖。
下输南海子,草桥贯中途。
昼阴天多风,杨柳密复疏。
草芽沙岸绿,苇席纵横舒。
面流坐中林,默数同会徒。
长者二十五,幼稚十人馀。
自从导此川,种树岁增株。
我来再修禊,风景日可娱。
何况冠盖众,前春尚不如。
是时朝廷清,在列多钜儒。
清修好名节,室不闻笙竽。
四海草野贤,招徕尽于于。
相从抗论古,薄游散其劬。
山阴虽可慕,岂若帝王都。
群贤及古哲,文藻复交敷。
鼐也最寡闻,宽世容其愚。
颇减吏事责,与使谈诗书。
累从诸公后,观览物华初。
当有异世贤,慨慕今玆无。
中筵既自幸,回念顾郁纡。
昔者孔氏门,材孰非时须。
后先及疏附,所欲返唐虞。
如何浩歌人,舍之风舞雩。
乃知士有志,圣人不与渝。
既乏经世略,披褐宜田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绘了一次在城南举行的修禊活动。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1. 暮春正三日,来会城南隅。
  • 描述春天的三月三日,人们聚集在城南。这里表达了一种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长川明若练,其上源西湖。
  • 描述了一条清澈的小河,源头是西湖。这里的“练”指的是白色的丝带,形象地描绘了河水的清澈。
  1. 下输南海子,草桥贯中途。
  • 描述了水流经过的地方,有一座名为南海子的湖泊,以及一座名为草桥的桥梁。
  1. 昼阴天多风,杨柳密复疏。
  • 描述了白天的天气情况,天空阴沉,有很多风。这里的“杨柳”指的是柳树,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形状和分布。
  1. 草芽沙岸绿,苇席纵横舒。
  • 描述了岸边的草地和芦苇。这里的“草芽”指的是新生的草芽,而“苇席纵横舒”则形容了芦苇席的展开状态。
  1. 面流坐中林,默数同会徒。
  • 描述了坐在树林中的人们在静静地聊天和数着一起参加聚会的人。这里的“面流”指的是面对面坐着,而“默数同会徒”则形容了人们默默地交谈和数着参加聚会的人数。
  1. 长者二十五,幼稚十人馀。
  • 描述了聚会中的年轻人,包括年轻的成人和儿童。这里的“长者”指的是年长的人士,而“幼稚”则表示儿童。
  1. 自从导此川,种树岁增株。
  • 描述了自从开始治理这条河流以来,树木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里的“种树”指的是种植树木,而“岁增株”则表明树木的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这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努力。
  1. 我来再修禊,风景日可娱。
  • 描述了我再次参加修禊活动的情景,这里的“风景”指的是周围的景色和环境,而“日可娱”则意味着每天都可以享受到愉快的时光。
  1. 何况冠盖众,前春尚不如。
  • 对比现在的情况与之前不同,现在的人们更加重视文化修养和品德操守。这里的“冠盖”指的是官员们,而“前春”则指的是过去的时间。通过对比现在和过去的情况,诗人强调了人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1. 是时朝廷清,在列多钜儒。
  • 描述当时国家政治清明,有许多杰出的学者和官员。这里的“朝廷”指的是国家的政治机构,而“在列多钜儒”则表示有很多杰出的学者和官员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通过描述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政治清明的赞美和祝愿。
  1. 清修好名节,室不闻笙竽。
  • 描述人们注重道德修养和名声操守,而不是追求物质享受和声色犬马。这里的“清修”指的是道德修养,而“名节”则表示名誉和节操。通过描述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生活方式,诗人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推崇。
  1. 四海草野贤,招徕尽于于。
  • 描述了全国各地都有贤良之士前来拜访和请教。这里的“四海”指的是全国各地,而“草野”则表示平民百姓。通过描述各地贤人的风采和影响力,诗人表达了对贤人的敬仰和推崇。
  1. 相从抗论古,薄游散其劬。
  • 描述了大家一起讨论古代的事情,并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这里的“抗论”指的是辩论、讨论,而“薄游”则表示轻松自在地游玩。通过描述大家共同探讨历史和文化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承的重视。
  1. 山阴虽可慕,岂若帝王都。
  • 虽然羡慕山阴这个地方的美好,但相比之下还是比不上帝王之城。这里的“山阴”指的是山阴县,而“帝王都”则表示京城或者帝都。通过比较山阴与帝王之城的不同之处,诗人表达了对不同地方特色和个人喜好的欣赏和理解。
  1. 群贤及古哲,文藻复交敷。
  • 描述了众多学者和古代圣贤的智慧和才华。这里的“群贤”指的是众多的贤人,而“古哲”则表示古代的智者。通过赞美这些智慧和才华的传承,诗人表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1. 鼐也最寡闻,宽世容其愚。
  • 描述了自己学识浅薄,但愿意宽容对待他人的无知和愚昧。这里的“鼐”指的是作者自己,而“最寡闻”则表示非常少听闻或了解某些事情。通过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诗人表达了对他人智慧的认可和尊重。
  1. 颇减吏事责,与使谈诗书。
  • 减少了公务的繁琐责任,专心致志地学习和谈论诗歌和书法等艺术形式。这里的“颇减”指的是减少,而“诗书”则表示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通过专注于文化艺术的学习,诗人表达了对知识探索和个人修养的重视。
  1. 累从诸公后,观览物华初。
  • 跟随各位公卿之后,第一次观赏自然美景。这里的“累从”指的是跟随,而“诸公后”则表示在众人之前。通过表达首次观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新奇感,诗人传达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和珍惜。
  1. 当有异世贤,慨慕今玆无。
  • 未来会有像古代圣贤一样的杰出人才出现,感叹现今缺少如此人物。这里的“异世”指的是不同的时代或世界,而“慨慕今玆无”则表示感慨和羡慕现今没有这样的杰出人才。通过表达对未来杰出人才的期望和遗憾,诗人表达了对人才盛世的期许和怀念。
  1. 中筵既自幸,回念顾郁纡。
  • 在宴会中感到幸运和荣幸,但回想起来心中充满感慨和忧郁。这里的“自幸”指的是自感幸运,而“顾郁纡”则表示回想时心情复杂、忧郁。通过表达宴会中的愉悦与回忆时的感慨交织的情感状态,诗人传达了对过去经历和情感的回忆和反思。
  1. 昔者孔氏门,材孰非时须。
  • 以前孔子的门徒中,谁不是根据时机需要而选择的人才?这里的“昔者”指的是从前,而“孔氏门”则指孔子的弟子们。通过回顾孔子门下人才的选择标准,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教育选拔人才理念的认同和赞赏。
  1. 后先及疏附,所欲返唐虞。
  • 后代的人继续秉承和弘扬这种选才原则,希望返回到理想的时代,即尧舜时期。这里的“后先”指的是前后世代,而“疏附”则表示关系亲近或有关联。通过表达对理想时代尧舜的向往和对当下人才选拔标准的质疑或反思,诗人传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对现实问题的批评或思考。
  1. 如何浩歌人,舍之风舞雩。
  • 那些喜欢高歌的人,舍弃了在风中舞蹈的雩祭仪式。这里的“如何”指的是为什么,而“浩歌人”则表示喜欢唱歌的人。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娱乐方式—歌声和舞蹈,诗人表达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偏好和社会风气的评价。
  1. 乃知士有志,圣人不与渝。
  • 认识到有才能的人坚持自己的志向,圣人也不会改变他们的教导。这里的“乃知”指的是明白了或意识到了什么,而“士有志”则是指有志向的人。通过表达对有能力之人坚持自己志向的支持和认可,诗人传达了对个体自由和坚持信念的价值肯定。
  1. 既乏经世略,披褐宜田庐。
  • 因为缺少治国理政的策略,所以穿着粗布衣服去耕种田园生活是合适的选择。这里的“乏经世略”指的是缺少治理国家的谋略或策略,而“披褐宜田庐”则表示穿着粗糙的衣物去从事农耕活动合适。通过表达对自己隐居田园生活的理解和接受,诗人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修禊活动的描写以及对各种人物和场景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文化传承、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