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既已敝,儒术犹未沦。
暴君方代作,孟子戒思申。
得国容有之,天下必以仁。
秦法本商鞅,日以虏使民。
竟能一四海,《诗书》厝为薪。
发难以刬除,藉始项与陈。
刀笔吏相汉,法令惟所遵。
王霸杂用之,叔孙为圣人。
盛衰益隆污,治道何由醇。
焉知百世后,不有甚于秦。
天道且日变,民生弥苦辛。
所以佛法来,贤知皆委身。
超然思世外,闻见同泯泯。
《漫咏三首》其一
这首诗是周代诗人所作。它通过叙述秦国的历史,表达了对秦亡汉兴的深刻忧虑以及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和批评。
译文:
周朝的道路已经破旧,儒家学说还没有沦丧。
残暴的君主正在取代旧主,孟子的教诲应当再次重申。
取得国家的人可以这样做,天下人必定会以仁治国。
秦朝的法律原本是由商鞅制定的,现在却用来统治民众。
最终能够统一四海之内,《诗书》却被当作柴火使用。
在困难的时候要彻底铲除祸害,开始的时候项氏和陈涉都是起义领袖。
刀笔小吏在汉朝时担任官位,法令只是他们遵循的依据。
王道与霸道混在一起,但叔孙通被认为是圣人。
盛衰交替越发显著,治理国家的道理怎能纯熟?
谁知道百年之后,不会比秦朝的统治更加糟糕。
天道每天都在变化,民生越来越艰难辛苦。
因此佛法来到中国,贤明的智者都委身于佛法。
超脱世俗的思想,听闻见闻都泯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