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付官奴论一通,千秋俯首有涪翁。
自怜无力收遗本,梁帝何尝擅折衷。
题二王帖 其二
写付官奴论一通,千秋俯首有涪翁。
自怜无力收遗本,梁帝何尝擅折衷。
诗句解析:
- 写付官奴: 此句描述将书法作品委托给官奴处理,可能是指将某件重要的书法作品交付给官员管理或保管。
- 论一通: “一通”指的是一件完整的作品,表明这是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
- 千秋俯首有涪翁: “千秋”通常指代悠久的岁月,这里可能指的是历经千年仍然受人敬仰的书法家;“涪翁”可能是对这位书法家的尊称或代称。
- 自怜无力收遗本: “自怜”表达了一种自感遗憾的情绪,“无力”则暗示了缺乏足够的力量和手段来保存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
- 梁帝何尝擅折衷: “梁帝”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皇帝,“擅折衷”意味着擅自决定或选择,此句批评某些权力者在处理书法等文化艺术时,没有公正和尊重的态度。
翻译与注释:
- 写付官奴: The task was entrusted to officials for handling.
- 论一通: One complete work was discussed.
- 千秋俯首有涪翁: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re has been reverence towards him (the calligrapher).
- 自怜无力收遗本: I regret not having sufficient power or means to preserve these precious works.
- 梁帝何尝擅折衷: Why have some power-holders, in their decisions and choices, not shown fairness and respect towards cultural arts?
赏析:
这首诗是姚鼐的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对书法作品的赞赏,展示了他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于艺术传承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比“涪翁”(即某位著名的书法家)与其作品的永恒价值,表达了对那些被忽视或错误对待的文化遗产的惋惜和批评。同时,诗中的“梁帝”暗指当时的君主,指出其在某些文化政策上的不足,反映了诗人对于政治权力在文化艺术领域影响的看法。整首诗不仅赞颂了书法艺术的价值,也警示了权力者应更加审慎和尊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