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旧国解烧松,使者朝正数笏从。
著砚未能坚似石,却无胶滞不妨浓。

朝鲜旧国解烧松,使者朝正数笏从。 著砚未能坚似石,却无胶滞不妨浓。

诗句释义

  1. 朝鲜旧国解烧松
  • 解:解开、解除。
  • 烧松:指烧制的松木,常用于制作砚台的原材料。
  • 背景介绍:这里的“朝鲜旧国”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朝鲜半岛国家,而“解烧松”则暗示着对古代制墨技艺的传承或创新。
  • 情感表达:表达了对古老制墨技艺的珍视和怀念。
  1. 使者朝正数笏从
  • 使者:指来自朝鲜的使者或使节。
  • 朝正:指朝见君主,这里特指使者在朝见皇帝时的行为。
  • 数笏从:数笏,指携带手板(文房四宝之一),表示身份。
  • 背景介绍:描述了使者在朝见皇帝时的场景,强调了使者的身份地位和其携带的文房用品。
  • 情感表达:体现了古代使者的尊贵地位和他们的职责所在。
  1. 著砚未能坚似石
  • 著:放置。
  • 砚:砚台,用来研磨墨水的工具。
  • 坚似石:形容砚台质地坚硬如石。
  • 背景介绍:这里的“著砚”是指把砚台放在某物上,而“未能坚似石”则是说砚台虽然放上去了但并不坚固,如同石头一样无法移动。
  • 情感表达:反映了作者对制砚工艺的关注和对传统工艺的批评态度。
  1. 却无胶滞不妨浓
  • 胶:这里指胶水,古代制墨常用的粘合剂。
  • 滞:停滞,不流畅。
  • 不妨浓:表示可以有浓厚的感觉,不必过于追求精细。
  • 背景介绍:这句话可能是对制砚工艺中胶水使用的一种反思,认为虽然胶水能提高墨的质量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导致墨的质地变得过于浓厚。
  • 情感表达:表达了对传统制墨工艺的批判,以及对更加自然、质朴的追求。

赏析

《论墨绝句九首 其三》是一首描绘古代制墨工艺和使者朝见皇帝场景的诗作。通过对朝鲜旧国解烧松、使者朝正数笏从等意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古代制墨工艺的独特魅力及其与使者身份的关系。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著砚未能坚似石”与“却无胶滞不妨浓”两句,表达了对传统制墨工艺的批评和对自然、质朴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诗人深刻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