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古豳土,直接陇西路。
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
晨光与麦齐,晶莹缀寒露。
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
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
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
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
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

过邠州

茫茫古豳土,直接陇西路。

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

晨光与麦齐,晶莹缀寒露。

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

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

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

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

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

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来到邠州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从邠州出发,一路向北,穿越陇西的道路。在这里,他看到了一片茫茫的古豳土地,直接通向陇西路。这里的土地肥沃广阔,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

诗人来到这个地区的时候,正值蚕月,也就是养蚕的时候。这个时候,农民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然而,诗人却并没有因为时间紧迫而匆忙行动,而是选择早起,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欣赏这片美丽的土地。

早晨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与小麦一起闪烁着光芒。晶莹的露珠如同珍珠般点缀在寒露之上,美丽极了。诗人站在枣林中,却看不到农民们在桑树下忙碌的身影。这让他感到有些遗憾,因为他知道,正是这些勤劳的农民们才能让这片土地繁荣昌盛。

诗人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景象。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这说明了这里的农民们非常注重农耕的重要性,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是却充满了满足感。他们的智慧和学识也在不断地积累和完善,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诗人也感叹道,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和感慨。在古代,人们常常居住在洞穴里,过着简朴而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这种方式并不完美,但是却充满了原始的美和自由的气息。

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来到了高原上,只见高原上的一切都显得如此荒凉。没有人影,也没有声响。这让诗人感到有些孤独和无助。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开始思考起人类的生活和未来。

终于,诗人看到了一些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他们得到了水的帮助,得以繁衍生聚。这说明了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拥有充足的水资源,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并不断发展。

诗人提到了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变迁的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泾河的水位逐渐降低,河水变得浑浊而无力。这种变化让人不禁想起曾经的黄河,它曾经是那么壮观美丽,如今却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在诗人的眼中,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这意味着人们开始向东迁移,远离了故乡。而天空则越来越阴沉,不再关注西边的事情了。这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追求,同时也暗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感。

诗人提到了未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他曾经去过一个叫做雍州的古城,那里的八条河流都不再是原来的面貌。这种变化让人不禁想起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同时也引发了对家乡和过去的思念之情。

诗人提到了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这说明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和乐观态度。他相信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未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