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洒攀髯之泪,又增骑尾之悲,天不慭遗,国谁与立;
未扫丞相之门,早辱边才之荐,上为世恸,下哭其私。

【注释】

①张之洞:清代名臣,曾担任湖广总督。联即对联。“挽”为悼念之意。

②“方洒攀髯之泪”:指张之洞刚去世时,人们为他哭泣流泪。“丞相”是古代官职名称。

③“骑尾之悲”:指死后有人骑马送葬,马尾巴拖在身后的悲哀。“骑尾”,这里指马尾。

④“国谁与立”:指国家没有了君主。“慭(jiàn jīn)”,同“吝”,吝啬,不舍得。

⑤“上为世恸”:朝廷大臣们为之痛哭失声。“世恸”,众人共同悲痛。

⑥“下哭其私”:百姓们也为之哀泣。“私”,指个人。

⑦“天不慭遗”:《易经·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故《易》者,所以通神明而著于万事者也。”意为上天没有把张之洞遗留给后人,国家没有君主,没有人来治理国家。“天不慭遗”,意即上天没有把国家留给他的儿子张之洞,而是留给了别人。

⑧“国谁与立”:国家没有了君主,谁来治理国家呢?“国谁与立”,意即国家没有君主,谁来治理国家呢?

⑨“未扫丞相之门”:《史记·平津侯列传》:“丞相何前日为所欲为,今安所如归?”意为张之洞生前为官清正,死后却无人为他清理门户,他的家人无法在朝中立足。“丞相”,这里指的是张之洞。

⑩“早辱边才之荐”:早年被推荐给朝廷,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边才”,这里指的是有才能的官员。

⑪“上为世恸,下哭其私”:朝廷群臣为之痛哭,百姓也为之哭泣,他们都是为国家着想的。“上为世恸”,指的是朝廷大臣们为此痛哭失声。“下哭其私”,指的是百姓也为张之洞的死而哭泣。“私”,指个人。

⑫赏析:

这是一首哀悼张之洞之死的挽联。全联八句,每句七字,共五百六十个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深厚感情和对他不幸遭遇的同情。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概括了张之洞一生的丰功伟绩以及他离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