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头郎君忽有钱,王侯公卿皆比肩。
尔钱来何路,乃敢凌豪贤。
古无不崩之铜山,日中有钱人所羡,日夕饿死人谁怜。

邓通钱

黄头郎君忽有钱,王侯公卿皆比肩。

尔钱来何路,乃敢凌豪贤。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怀》。全诗通过对比手法,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骄奢淫逸之风,表达了对这种风气的不满和厌恶之情。

首句“黄头郎君忽有钱”,以“忽”字起兴,暗喻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黄头郎君,即官宦子弟,原本地位低下,而他们突然之间变得富有起来,这无疑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

颔联:“尔钱来何路,乃敢凌豪贤。”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那些富有的人,他们的财富来源是什么?难道是正当的手段吗?还是利用了某种不正当的途径?这里,诗人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

颈联:“古无不崩之铜山,日中有钱人所羡,日夕饿死人谁怜。”这句诗通过对古代传说的引用,进一步强调了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铜山,象征着财富和地位,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是虚幻之物,无法抵挡时间的侵蚀。而那些富贵人家,却在日中炫耀自己的财富,到了日夕时分,却有人饿死街头,无人问津。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

尾联:“古无有不崩之铜山,日中千金人所羡,日夕饿死人谁怜。”这句话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对铜山的比喻,批判了当时的奢靡之风;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这种风气背后的社会根源。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深忧虑和担忧。

这首诗通过对比、比喻、反问等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上骄奢淫逸之风的现象和危害。诗人以辛辣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期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