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性命则先贤之说已多,何似求之践履;
学考订则就衰之年无及,不如返诸身心。
【注释】
亦园:指张载。考订:指陆九渊。践履:指程颐。返诸身心:指程颢。
【赏析】
《宋史·道学传》记载:“横渠先生张载,为学不喜章句,自十五六时,闻汝州王介甫论三经义,至晚思考,乃作经说,语人曰:‘吾儒者之道也’。”又云:“横渠先生之门,四方之学者辐辏。”张载的学说,以“性”、“理”为中心,主张“天人合一”,强调“致知在格物”。陆象山则主张“心即理”,强调“致良知”,反对“格物”,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程颐是二程的嫡传弟子,他的学问,偏重于“穷理”,认为“天下之事,虽日异而道同”,“天下有定识方是君子”,“天下道理一揆,圣人所传无二”。他反对佛、老,主张“敬”,认为“敬字工夫乃是彻头彻尾,万世无变者也”。朱熹则是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万物之理”,“气”是“万物之器”,二者不可分离。他继承和发挥了二程的思想,提出了“理一分殊”的观点。他认为,“太极”是“无极”派生的,“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爻生一卦,一卦为太极。他又提出“理一分殊”的观点,认为“太极”只有一个,而“理”却是无限的。他说:“太极只是一个阴阳之理,更分不得多少。”“理一分殊”就是要求人们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朱熹还进一步提出了“居敬持志”的观点。他认为,“敬”是“存养”的根本工夫,而“敬”又是“涵养”的表现。只有“敬”,才能达到“主一”,“一”就是“主静”。只有“主静”,才能“用敬”,达到“致中和”,“中和”就是“天理”。“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境界。总之,朱嘉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封建统治有着极大的影响。
张载和陆九渊的学问观点不同,但都重视“天人合一”。张载在谈到“天人合一”的问题时说:“诚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陆九渊则在谈到“天人合一”的问题时说:“宇宙内事即是己分内事。才自家放身时,便有许多不自在底道理;自家只要向里寻讨,便自有无穷受用。”朱熹的学说虽然比张载、陆九渊的学说更系统化,但他仍然坚持“天人合一”的观念。朱熹认为,“天地之性,粹然至善”,而人的本性,则是“气质之性”,也就是“不善”的本性。但是,人的本性也是可以通过修养来达到善的本性的。因此,他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天理”,是指宇宙自然的规律和道德准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等伦理原则。而“人欲”,是指人的私欲,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五欲”。朱熹认为,要消灭私欲,就必须“去人欲,存天理”,“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要求人们通过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致其知”。至于如何去做呢?朱熹认为,必须“敬”,因为“敬则明”。所谓“敬”,就是尊敬和虔诚地对待事物。只有“敬”,才能达到“知”,从而达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止于至善”。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也是他对当时流行的佛、老学说的一种抵制。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写给友人的信中的一段对话。诗中的诗人是张载的好友。张载在谈论自己平生学问时说:“谈性命则先贤之说已多,何似求之践履;学考订则就衰之年无及,不如返诸身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谈论人生意义的问题时,已经有很多先贤的论述了,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实践呢?学习考证问题时,已经到了老年,没有精力了,为什么不把心思放在修身养性上呢?
【译文】
谈论人生的意义问题时,已经有很多先贤的论述了,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实践呢?
学习考证问题时,已经到了老年,没有精力了,为什么不把心思放在修身养性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