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四月麦未熟,饿夫扶携领官粟。
得粟村墟起爨烟,嫠妇何为道旁哭。
自言幼本名闺妹,父母衣我红罗襦。
十七嫁作儒家妇,足迹不出门中枢。
夫亡十指难糊口,连岁凶荒断升斗。
县帖纷纷催乐输,大儿枵腹披枷杻。
小儿呱呱怀抱中,身死奚恤愁儿从。
昨闻诏书发粟赈,匍匐哀告含羞容。
安得有钱买胥吏,赈籍无名长官詈。
踯躅中路不得归,以此悲伤洒血泪。
我闻斯语愁心神,彼司牧者独何人?
方看嫠妇泣东陌,又听悲怨来西郊。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杜甫当时正寓居夔州西郊的草堂,他看到饥馑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十分困苦,就写了《道旁叹》一诗。
“三月四月麦未熟,饿夫扶携领官粟。”首句点明时令,说明时值初夏,但庄稼尚未成熟。次句写饿夫扶携领官粟的情景,表明官府赈济的粮食还在路上,而老百姓却已经挨饿。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又为下面描写百姓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得粟村墟起爨烟,嫠妇何为道旁哭?”颔联进一步描写灾民的生活状况。他们领到赈济的粮食以后,开始炊爨做饭,可是,饥饿的百姓在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仍然在路旁哭泣。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灾民的悲惨境遇。
“自言幼本名闺妹,父母衣我红罗襦。”颈联两句以第一人称叙述,写自己的身世和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幼本名闺妹”,是说自己幼时本是一个女孩子;“父母衣我红罗襦”是说父母给自己做红罗衣衫。这一句既表现了一个普通贫苦农家姑娘的形象,又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压迫和摧残。
“七十七嫁作儒家妇,足迹不出门中枢。”尾联两句写自己从青年时代到成年后一直生活在书斋里,没有出过远门。这两句话既是对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概括,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夫亡十指难糊口,连岁凶荒断升斗。”这是全诗的关键部分。诗人在这句中用“十指”和“升斗”两个形象比喻自己的痛苦心情。“十指难糊口”是说丈夫死后自己无法养活自己;“连岁凶荒断升斗”是说连续多年灾害不断,生活十分贫困。这两句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它集中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县帖纷纷催乐输,大儿枵腹披枷杻。”县衙的文书纷纷催逼百姓交纳赋税,大儿子因无钱缴纳而被迫戴上枷锁。这几句是对当时官吏催逼百姓纳税的情景的刻画。
“小儿呱呱怀抱中,身死奚恤愁儿从!”小儿子还很小,被放在怀中啼哭,可是大人已死,活着的孩子还要受到折磨。这一句表现的是作者对孩子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昨闻诏书发粟赈,匍匐哀告含羞容。”上文说到官府赈济,现在听到诏书颁下来,自己便跪在地上哀告,满含羞愧。这几句是全诗最末的三句。诗人听到诏书颁发的消息,心中充满喜悦,因为诏书意味着国家要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是当他听说诏书只给有功名的人发放时,又感到失望和悲伤。这一喜一忧的对比,更加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浅显,叙事直白,感情真切感人。诗中对灾民的描写生动细致,尤其是最后三句的议论,富有深刻的思想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堪称咏史抒怀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