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为吴水北燕云,结伴登临喜得群。
七十二泉从此合,三千馀路恰平分。
安澜已下褒封诏,沉璧无烦草檄文。
惟有仲宣行役苦,登楼久已悔从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第一联:“南为吴水北燕云,结伴登临喜得群。”

注释:

  • “南为吴水北燕云”:形容地势高,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江南与北方。
  • “结伴登临”:指与友人一同登高望远。
  • “喜得群”:感到非常高兴,有共同的伙伴。

赏析:
这一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南方的吴地和北方的燕云,心情愉悦,因为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度此景而感到高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高处观景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朋友们的珍视之情。

第二联:“七十二泉从此合,三千馀路恰平分。”

注释:

  • “七十二泉”:指的是山中的七个大泉。
  • “从此合”:指这些泉水从此汇聚到一起。
  • “三千馀路”:这里用来形容山路纵横交错。
  • “恰平分”:形容山路纵横交错,就像被分成了三份一样。

赏析:
第二联进一步描述了诗人所站之高,视线所能及之处,有七十二个泉水汇流,山路又如织布般平分开来。这里的山水景观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第三联:“安澜已下褒封诏,沉璧无烦草檄文。”

注释:

  • “安澜”:指水面平静如镜。
  • “褒封诏”:皇帝的嘉奖诏书。
  • “沉璧”:比喻珍贵的宝物,这里指沉没的宝玉。
  • “草檄文”:起草檄文,即撰写文书。

赏析:
第三联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向往。诗人以“安澜已下”形容国泰民安,“褒封诏”象征着皇帝的恩泽和表彰,而“沉璧无烦草檄文”则表达了无需劳烦文人撰写檄文,即国家治理得当,无需文人操心。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状况的深刻理解和期望。

尾联:

“惟有仲宣行役苦,登楼久已悔从军。”

注释:

  • “仲宣”:三国时期人物张翼德,字益德,人称张飞或翼德。
  • “行役”:指旅行或外出办事。
  • “悔从军”:后悔参军打仗。

赏析: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诗人通过提及历史上的英雄张翼德,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于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牺牲的悔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国家政治的颂扬,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