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嶙峋片玉存,满床书卷湿云根。
自披幽壑莓苔迹,犹带前朝风雨痕。
鞭石不须浮海岛,移山仍得傍柴门。
从今寄语弘成子,五鹿文章好细论。
【注释】奉谢外父马公和衷见惠灵壁石:我向马公致谢,感谢他赠给我那一块灵璧石。
高阁嶙峋片玉存,满床书卷湿云根。自披幽壑莓苔迹,犹带前朝风雨痕。鞭石不须浮海岛,移山仍得傍柴门。从今寄语弘成子,五鹿文章好细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收到友人赠给他的一块灵璧石后所写的诗。灵璧石在古代被视为名贵之物,因此诗人对这块石头极为珍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块灵璧石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赞美。
首两句“高阁嶙峋片玉存,满床书卷湿云根。”描绘了灵璧石的形状和特点。诗人用“高阁嶙峋”来形容灵璧石的高大挺拔,用“片玉”来比喻其珍贵无比。同时,还形容了灵璧石上布满了湿润的云根,显得更加生动、立体。
接下来的两句“自披幽壑莓苔迹,犹带前朝风雨痕。”则是诗人对灵璧石经历岁月洗礼后所留下的印记进行了描绘。通过“自披幽壑”“莓苔迹”等意象,展现了灵璧石历经沧桑而依然保存完好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朋友赠送礼物的感激之情。
后两句“鞭石不须浮海岛,移山仍得傍柴门。从今寄语弘成子,五鹿文章好细论。”则是诗人对灵璧石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通过比喻和描述,将灵璧石比作能够驱使风云变化的神物,同时也暗示了它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想要与朋友深入交流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见解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灵璧石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