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馀乔木,春城又落花。
倾都争秉烛,过阙一停车。
月榭回波暖,云坛逝景斜。
此时正愁绝,粉堞有鸣笳。
【注释】
①“故国”句:指长安旧地。余,留有残余。乔木,高大的树木。②“春城”句:春城即长安,落花,即落花时节。③“倾都”句:倾都,形容人声鼎沸。秉烛,点燃蜡烛,秉,举。④云坛,指皇帝所居的朝堂(或称云台、云陛)。逝景,流逝的景象。⑤粉堞:城墙上的白色短墙。⑥鸣笳,吹奏笳管乐器的声音。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在送客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故国馀乔木,春城又落花”,写诗人对长安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在故国洛阳,尚有残存的古木,现在长安城中已是一片落花满地,春去夏来,物是人非,触景伤情;颔联“倾都争秉烛,过阙一停车”,写长安城内人们纷纷秉烛夜行的情景以及诗人在离京途中停宿的情景。颈联“月榭回波暖,云坛逝景斜”,写长安城中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尾联“此时正愁绝,粉堞有鸣笳”,诗人以景结情,抒发了对友人离别时的无限思念之情。全诗语言平实而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而有新意。
此诗是唐代诗人岑参于癸亥年(公元763年)所作。当时,杜甫因避安史之乱,从凤翔还至成都草堂,岑参也从北庭回到长安,二人相约同游终南山、太白山、武功县等处。岑参的《与杜甫同登慈恩寺浮图》诗中说:“忆与高适君辈同登慈恩浮图,见两宫御沟之外,两苑宫墙之内,皆禁苑之地,不复可游。”此诗即是他们同游时所作。诗人在送客时作此诗一首,表现了对朋友离别时的深情和对长安城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写送客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写长安城里春天的景象:故国洛阳还有几棵老树,而长安城内已是落花飘零。“故国余乔木”一句,既写出自己对洛阳故国的怀念,又表现出长安城的衰败,从而衬托出诗人的伤感之情。颔联写长安城内人们争相秉烛夜行的情景,以及诗人在离京途中停宿的情景。“倾都”句,写长安城内人们纷纷秉烛夜行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长安城内人们急于赶路的心理。“过阙一停车”,写诗人在离京途中停下车歇息的情景。这一“停”字写出了诗人对长安城的留恋。
颈联写长安城中的景色,同时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月榭回波暖”、“云坛逝景斜”两句,不仅描绘出了长安城中的景色美,而且表达了诗人对长安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即将离去的友人的不舍之情。这两句写得十分传神,把长安城中的景色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读者就置身于其间,使人陶醉其中。
尾联抒发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深情。“此时正愁绝”,写诗人因为即将离别而愁肠百转。“粉堞有鸣笳”,写长安城内的戍楼之中传来了羌笛之声。这一“有”字写出了戍楼中羌笛声的悠长和悲凉,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动人。
这首诗通过对长安城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深情和对长安城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