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清飙动,疏砧特地哀。
杵随凉叶下,响带早鸿来。
长信秋偏早,渔阳猎未回。
无衣应不少,刀尺漫相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秋砧》。诗中通过对砧声的描绘,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安定的社会状况。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 第一句“万户清飙动”:这句话描述了秋天的风声,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万户,即成千上万户人家,形容当时战乱时期的人口众多。清飙,指清新的风,这里用来形容秋风。动,意味着震动,暗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和恐慌。
  • 第二句“疏砧特地哀”:这里指的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背景下,那稀疏的敲击声显得格外凄凉和悲伤。特别,强调了这种声音与众不同的悲凉之感。
  • 第三句“杵随凉叶下,响带早鸿来”:这句诗描述了杵声随着秋风飘落的叶子一起传来,伴随着清晨的雁鸣声,形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 第四句“长信秋偏早,渔阳猎未回”:这里提到了历史上的长信宫词,即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在此诗中,它被用来象征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渔阳,古地名,这里借指战争。猎未回,意味着战争还没有结束,人民的生活仍然没有恢复过来。
  • 第五句“无衣应不少,刀尺漫相催”: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他们缺少衣物,需要尽快生产出来。刀尺,泛指制作衣物的工具,这里用来象征生产力的不足。漫相催,意味着催促着加快生产速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景中的声音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安定状况的关注。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结合起来,展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赏析:
此诗以“秋砧”为题,通过描绘砧声、落叶、早鸿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中的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诗人通过细节的刻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安。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