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楮叶以良玉,煽洪垆而造冰。
是不得之于天,欲专之以人固矣哉。
其冬之为冬,夏之为夏,秋之为秋,春之为春。
其有措瓦于危,措户于枢。
与与于于乎,抑又何求已。
注释:
前缓声歌:前奏部分唱着缓慢而柔美的歌曲。
琢楮叶以良玉,煽洪垆而造冰:用精美的纸张做成纸片,再在上面雕刻上玉石,然后吹旺火炉的火焰,将纸片烧制成冰。
是不得之于天,欲专之以人固矣哉:这样从天得到的(美好的东西),想要通过人力来固定它,这怎么可能呢?
其冬之为冬,夏之为夏,秋之为秋,春之为春:这是冬天变成冬天,夏天变成夏天,秋天变成秋天,春天变成春天。
其有措瓦于危,措户于枢:那有的房子在危险的地方建造,有的房屋在关键的地方建造。
与与于于乎,抑又何求已:这又是何必呢?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前四句写纸的由来和制造方法;后八句写纸的不同用途及其作用和意义。全诗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富有生活情趣。
“前缓声歌”一句说明制纸的过程:先取好料子,再用纸刀刻成细薄的纸片,然后放进炉里烧制。“琢楮叶以良玉,煽洪垆而造冰”,两句写纸的制作过程。这里的“琢”指雕刻,“楮”是一种树名,也就是桑树。“良玉”,即美玉。“洪垆”是盛水的器皿,这里指火炉。“造冰”是指将纸片放入炉中烧制成纸。
“是不得之于天,欲专之以人固矣哉。”意思是说,这种美好的东西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欲专之”指希望把它固定下来。“人固”指人为地固定。
“其冬之为冬,夏之为夏,秋之为秋,春之为春。”四句分别描写了纸的不同用途。“其冬之为冬”指把纸当作冬天的纸用,“夏之为夏”指把纸当作夏天的纸用,“秋之为秋”指把纸当作秋天的纸用,“春之为春”指把纸当作春天的纸用。“其”在这里代指人。“措瓦于危”,比喻在危险或不稳定的情况下,用纸作为屏障。“措户于枢”,比喻在关键的问题上使用纸。“其有措瓦于危,措户于枢”是说,有些地方用纸来遮挡危险,有些地方用纸来解决关键问题。
“与与于于乎,抑又何求已。”意思是说,还有什么要求呢?“与与于于乎”,指无休止地重复着某种动作。“抑又何求已”,意思是说没有什么要求了。“抑”,同“抑”。“已”,停止。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已经没有什么要求了,一切都满足了。
这首诗通过描写纸的来历、制作过程以及不同用途,表现了人们对纸这一宝贵物质资源的重视和使用价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