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边庭暑气无,重重烟树影模糊。
沙洲风偃息鸡草,略约桥通昌马湖。
红日三竿城阙晓,青天一握雪山孤。
从今重见中原景,甘向汾源友钓徒。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大历三年(768)夏天作于玉门关。当时唐朝和吐蕃正在交战,诗人被派往玉门关去监督战事,并写下了这首《将至玉门作》。诗中写玉门关边陲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写玉门关外五月的风光。“暑气无”三字,写出了时值盛夏,烈日当空,酷热难耐的情景,同时暗示出玉门关地处沙漠之滨,气候炎热。“烟树”二字,形容了沙漠上的树木,由于沙漠上缺水,这些树木都生长得矮小、稀疏。“影模糊”三个字,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树木枝叶低垂,阳光难以穿透的景象,给人一种苍茫而幽静的感觉。

颔联写玉门关外的沙洲。“沙洲风偃息鸡草”,描述了沙洲上风平浪静,鸡鸣犬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而“略约桥通昌马湖”则描写了一座简陋的桥梁连接着昌马湖,这里的湖水清澈,风景优美,为边塞增添了几分生机。

颈联写天边的景象。“红日三竿城阙晓”,描写了朝阳初升,霞光万丈,照耀着整个城池,显得格外壮丽。“青天一握雪山孤”,则形容了远处的雪山高耸入云,宛如一把巨大的手紧紧握住大地,给人一种雄伟而神秘的感觉。

尾联写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从今重见中原景,甘向汾源友钓徒。”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愿。他希望能够再次见到中原的美好景色,继续他的钓鱼生活,与朋友们一起享受那份宁静与惬意。

整首诗通过对玉门关外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边塞的独特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