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屋光从凿壁来,华堂蜡泪自成堆。
人生穷达都如梦,留与胡僧话劫灰。
破屋光从凿壁来,华堂蜡泪自成堆。
人生穷达都如梦,留与胡僧话劫灰。
诗句解析:
- 破屋光从凿壁来:
- 破屋:指的是诗人居住的地方简陋,可能因为经济条件或环境所限而显得破旧不堪。
- 光从凿壁来:描述了一个非常节俭的生活状态,意指通过使用有限的资源和努力,比如在墙壁上打孔透亮,象征性地提供一点光亮。
- 华堂蜡泪自成堆:
- 华堂:通常指装饰华丽、宽敞的居所或建筑,但这里可能暗示豪华或富贵背后隐藏的空虚和悲哀。
- 蜡泪自成堆:形容室内烛火燃烧产生的蜡泪堆积成堆,暗喻奢华背后的孤独和寂寞。
- 人生穷达都如梦:
- 通过“穷达”(指人生的高低贵贱、顺境或逆境)和“梦”的结合,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虚幻的深刻感慨。人生如同一场梦,富饶时似锦衣玉食,贫苦时犹如身处冰窟。
- 留与胡僧话劫灰:
- “留与”意味着将这番景象和感受留给他人,特别是一个僧人。
- “胡僧”可能指来自遥远国度的僧侣,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宗教或哲学境界。
- “话劫灰”可能是指谈论那些经历世事变迁后的残余痕迹。
译文:
破落房屋的微光透过墙上的孔洞投射出来,华美的厅堂中蜡烛滴下的蜡油堆积成堆,仿佛见证了主人无尽的哀愁与寂寞。人生的兴衰荣辱皆似梦幻泡影,留下给那位来自远方的僧人,和他一同讲述那些历经沧桑后仅存的残骸。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巧妙地描绘了物质与精神的反差,以及人世间的无常和悲欢离合。诗中的“破屋”“华堂”不仅是物理存在的状态,也象征着人的境遇——一方面是外在环境的困顿,另一方面是内心的奢求与空虚。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思考更加深刻和引人入胜。
李希圣的《王韬甫太常属题其太夫人秋灯课诗图》以极简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情感色彩。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和含蓄的表达,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晚清时期的文学风貌,还能从中体会到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