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矢丹忱,三朝宏济艰难,古称社稷之臣,身有千秋师不愧;
骑箕归碧落,一柱支撑名教,气引星辰而上,目营四海继无人。

【注】:

  1. 《史记·李斯列传》:秦之积弱天下皆知之,然公何为不言?吾固知公之不为也。公之视天下,犹二卵耳,望者不及。
  2. 《论语·子路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 《左传·僖公五年》:箕子朝周,商容适市,曰:“今商王乃居丧,释其服而营丘,民将安所告?吾恨未及见而布先王之服,若何?”
  4. 李斯:秦国大臣,曾劝始皇焚书坑儒。
  5. 三字经有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可作本诗第一联注释。
  6. 《尚书·酒诰》:“越在外服……厥罪惟钧,罔差别式。”
  7.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六年,李斯上疏建议焚烧民间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并严禁私藏这些文献,以加强思想控制。
  8. 汉宣帝时,张敞任丞相,因直言进谏得罪宦官,被免官家居,史称“张敞劾大将军霍光”。
  9.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侯问于师旷曰:“《烈文》如何?”师旷对曰:“德莫盛焉,故能践虞灭夏,践卫灭郑,践陈灭蔡,践曹灭宋,践亳弃商。焚雉退商,舞鸾鸣凤,弃戎崇德,征伐不犯华国,诸侯相率,和敬如一。”
  10. 箕星:古代星名,属二十八宿之一。箕星居于北方,象征北方。古传认为,箕星主管人世祸福。
  11. 碧落:天上青天,古人以为天界所在。
  12. 《汉书·董仲舒传》:“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天之子,所以承天意、奉宗庙也。”
  13. 一柱:指泰山。古代传说中,黄帝曾在泰山顶上搭帐篷居住,故泰山亦称为“东岳”。
  14. 星辰:《淮南子·览冥训》:“夫太虚寥廓,肇基至奇。以大无为宫,以大成象,取法于天则无不至,举错顺应则无不调。”
  15. “目营四海”,语出《庄子》:“孔子游于缁帷之上,弦歌鼓琴。”《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后用以比喻眼观四方,胸怀天下。
    【赏析】:
    此诗为挽张之洞联。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一字香岩,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湖北武昌(今武汉市)人,晚清政治家、学者和诗人,洋务派重要官员,官至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此联用典极多,且气势雄浑,可谓挽联之佳制。全诗如下:报国矢丹忱,三朝宏济艰难,古称社稷之臣,身有千秋师不愧;骑箕归碧落,一柱支撑名教,气引星辰而上,目营四海继无人。
    上片首句“报国矢丹忱”,起得突兀,直抒胸臆。“报国”二字,既是对联中的“忠”字的诠释,也是作者对张之洞的赞誉。张之洞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矢丹忱”三字,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之情。张之洞曾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作者用“报国”二字来赞美张之洞,实为恰当。“三朝宏济艰难”,这是对张之洞一生功绩的总评。张之洞在清朝末年担任要职,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个朝代,他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努力振兴国家。在他的努力下,清朝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因此被后人誉为“社稷之臣”。然而,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张之洞的政治地位受到冲击。“身有千秋师不愧”,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赞赏之情,也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骑箕归碧落”,“箕星”是古代星名,属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箕星主管人世祸福。这里的“箕”字,既指天上的北斗七星,又暗含张之洞的姓氏“箕”。“归碧落”,意为回归到青天之下。这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功成名就后的欣慰之情,也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待。“一柱支撑名教”,这是对张之洞政治地位的肯定。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威望,他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品德。因此,用“一柱”(即泰山)来形容他的形象,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象征意义。“气引星辰而上”,这句既形容了张之洞的气度非凡,又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许。“目营四海继无人”,意为目光远大,志向高远,无人能及。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张之洞的赞美之情,也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下片首句“骑箕归碧落”,与上片“报国矢丹忱”遥相呼应,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格局。“一柱支撑名教”,与“骑箕归碧落”遥相呼应,进一步展现了张之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气引星辰而上”,与“目营四海继无人”遥相呼应,既表现了张之洞的雄心壮志,又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赞美了张之洞的政治成就和个人品质,又寄托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