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有知,犹登岘山,羊太傅未忘旧治;
庶政躬亲,不舍昼夜,司马公同此忠清。
【注】:
①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市西北。羊祜曾任襄阳太守,后被调往荆州,他到任时曾登临岘山,怀念旧日的治所。②司马公:指东汉末年的名儒、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亮字伯模)。③庶政:众政。④清:廉洁。⑤“犹登”句:指羊祜虽去职,但不忘旧治。⑥“不舍”句:指诸葛亮对政事非常关心,日夜操劳不已。⑦“此”句:指张之洞与诸葛亮一样忠心耿耿,为国家尽心尽力。⑧“不”句:言张之洞虽已辞官,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⑨“遗爱”二句:谓张之洞的政绩如汉文帝、汉武帝,为后人所称颂。⑩“遗爱”句:指张之洞的功绩被后世传颂。
【赏析】:
本诗首联以历史典故起兴,赞美张之洞的人品与功业;颔联以“羊太傅”和“司马公”为喻,赞扬张之洞的政绩与忠诚;颈联以历史典故为据,进一步赞颂张之洞的人品和功业;尾联则用“犹登”“不舍”等词语,表达诗人对张之洞的敬慕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张之洞的敬仰和赞誉之情。
这首诗是清末诗人陈三立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张之洞而作的挽联。张之洞是晚清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他曾担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南洋大臣等职务,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他晚年辞官归隐之际,仍不忘忧国忧民之心,为国家尽心尽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因此,陈三立以此联来表达对张之洞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