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宣城何如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
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全诗及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等综合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对诗句进行赏析。
谢宣城何如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
“谢公”指谢眺。《南史》记载:谢朓“好读书属文,明练有奇才”,曾为宣城太守。此句说谢朓如何的人,只是凭藉他在江边写的那几首五言诗,就能让陶渊明为之低头。这里以陶渊明自比陶潜,意在表明谢朓的文采之高超。
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
“韩荆州”即韩朝宗,他曾任荆州从事,后官至礼部尚书。《晋书·刘毅传》载:“(刘)毅与韩伯俞同在桓温府,时已知名。尝共乘辇,韩欲使仆先过,乃令二人共坐辇中,韩在前,刘在后,谓曰:‘不知卿殊相为何如?’刘曰:‘君策名鼎命,以功许人,方当‘蓬户可破,补之以兰玉’;若乃‘盈尺之地,放臣以孤豚’,则不识贵门何似也!’韩乃改容式轼而返。”此处以韩退之自比,意在说明韩愈的为人,他肯让人在台阶前占有一席之地,以容纳像陶渊明这样的国家重臣。这里用典故表明自己的胸襟之大、度量之广。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拜访韩愈之后所作。诗人通过描写韩愈的为人和行为来表达自己对韩愈的崇敬之情。
第一句“谢公”指谢眺,诗人以谢眺自比陶渊明,表明自己的文才高超。第二句“韩公”指韩愈,诗人通过韩愈的行为来赞美韩愈的为人。第三句“谢”字暗含谢眺,第四句“韩”字暗含韩愈。
【答案】
谢公:谢灵运。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爱菊、爱酒、爱闲适恬淡的生活,不慕荣利,不求仕进,归隐田园。
韩公: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反对盲从儒家学说,主张“文以载道”。
谢: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著名诗人,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屈志于仕途,弃官归隐于田里。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宁静的生活,作品多写景言情,表现了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韩:韩愈。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提倡散文写作,主张文道合一,提出恢复儒学传统的重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