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来犯余暑,兹行及深秋。
既感日月徂,复此山川悠。
王事昔方殷,归程今稍留。
湿雾晻远峦,回风偎近洲。
遂沿层磴折,直挹孤顶修。
漫叟旧台上,古今如在眸。
微雨不能霿,况濯湘江流。
惟有九嶷山,惝恍不可收。
似我素心人,有约阻未酬。
飞鸿亦何为,云中声不休。
此地逾衡阳,得无远道万。
感物劳我思,独往转夷犹。
下山读丰碑,作者久山丘。
忠孝耿余慕,匪贵林壑幽。
寄言崇令名,伐柯则可求。
【注释】
祁阳:县名,在今湖南省。浯溪:水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昨来犯余暑”二句:指昨天刚来时,正值炎热的夏末。兹行:这趟行程。及:到达。深秋:秋季。
“既感日月徂,复此山川悠。”二句:既感念太阳月亮的流逝,又感叹山高水远。徂:逝去。
“王事”三句:《礼记·曲礼下》:“天子听治,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诵,百工想想其职,并进其业。”殷:烦劳。
“湿雾”、“回风”两句:湿云弥漫远处的山峦,和轻风吹拂着近处的沙洲。
层磴:石级。孤顶:山峰之最高峰。修:峻峭。
“漫叟”三句:漫叟是陶渊明自称,说他曾登上过他的老台,现在他看到这古今如画的景色,感到十分欣慰。
“微雨”三句:微雨不能使云雾消散,何况湘江之流呢?霿:雾气。
“惟有”三句:只有九嶷山,让人恍如梦中一样,不能把它收住。惝恍:迷茫、恍惚。
“似我”四句:好像我这样的人,有约在先却未能实现。阻:阻碍。未酬:没有实现。
“飞鸿”二句:鸿雁也有它们的归期啊,只是声声鸣叫不绝于耳。
“此地逾”五句:此处超过衡阳(衡州)了,难道还有更远的路吗?逾:越过。
“感物”二句:因为万物都触动了我的心肠,所以让我独自徘徊不前。
“下山”八句:下山读丰碑,作者已死很久,他的事迹已成山丘。忠孝耿余慕,匪贵林壑幽:忠诚和孝道耿耿于怀,并不看重山林的清幽。
“寄言”二句:寄语那些崇尚美名的人,砍伐桐梓就可以求得它。崇令名:崇尚美好的名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友人谭大尹同登一处名胜古迹——浯溪山台,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友情的真挚。这首诗以写景起兴,以抒情为主,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开头两句说:“昨来犯余暑,兹行及深秋。”说明诗人和谭大尹这次相逢是在炎热的夏天,而他们此行又恰逢秋天的深秋时节。“既感”三句是说,诗人既为日月经天的更迭而感慨,又为高山大川的悠长而感叹。“王事”“归程”两句则是说,由于国事繁忙,自己的行期也就稍作了延长。“湿雾”、“回风”两句是说:在湿雾弥漫的山间,轻风吹拂着近旁的小河。“遂沿层磴折”,沿着石阶曲折前行。“直挹”二句:直接攀登到山顶上。“漫叟”三句:漫叟是自谦之称,说自己曾经登上过老台。但看到眼前这样古今如画的景象,诗人感到十分欣慰。“微雨”三句:微雨不能使云雾消散,何况湘江之流呢?“惟有”三句:只有九嶷山,让人恍如梦中一样,不能把它收住。“飞鸿”二句:飞鸿也有它们的归期啊,只是声声鸣叫不绝于耳。“此地逾”五句:此处超过衡阳了,难道还有更远的路吗?“感物”二句:因为万物都触动了我的心肠,所以让我独自徘徊不前。“下山”八句:下山读丰碑,作者已死很久,他的事迹已成山丘。忠孝耿余慕,匪贵林壑幽:忠诚和孝道耿耿于怀,并不看重山林的清幽。“寄言”二句:寄语那些崇尚美好名声的人,砍伐桐梓就可以求得它。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率诚挚。从写景到抒慨,由情生景,景中有情。全诗意脉相连,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