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客伤多正忆群,中宵愁听思纷纭。
稻粱有恨音偏苦,江海无家迹又分。
岁晚那堪千里月,天高尝隔万重云。
红楼亦有笙歌侣,醉向灯前似不闻。

《舟中闻雁仝正持作》:孤客伤多正忆群,中宵愁听思纷纭。

此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在旅途中的孤独旅人的内心世界。诗句“孤客伤多正忆群”,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一个孤独的旅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同伴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不仅来自与他们共同度过的时光,更源自于对彼此之间默契和情谊的珍惜。

第二句,“中宵愁听思纷纭”,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听到远处传来的雁鸣声所引发的内心波澜。雁声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也或许是在回应着诗人此刻的思绪,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远方的牵挂。

接下来的两句,“稻粱有恨音偏苦,江海无家迹又分”,更是将诗人的心境推向了一个高潮。这里的“稻粱有恨”可以理解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音偏苦”则可能是指这种思念带来的痛苦感,仿佛连声音都带上了一种苦涩。而“江海无家迹又分”则表达了一种无法安定下来的生活状态。诗人在江海之间漂泊,没有固定的居所,这种四处流离的状态无疑增加了他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最后两句,“岁晚那堪千里月,天高尝隔万重云”,则是对前文情感的升华。在这里,“岁晚”象征着人生的晚年或迟暮之年,意味着诗人即将面对生命的终点。而“千里月”和“万重云”则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天空景象,寓意着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首诗虽然语言简洁,但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致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通过对雁声、月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孤独、思念和无奈。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令人产生共鸣,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友情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舟中闻雁仝正持作》以其简洁而富有层次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孤独旅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是对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