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江山送夕阳,柴门独立更苍茫。
违时未必因孤性,逢世何须定靓妆。
栎以不材偏得寿,兰虽无主更留香。
久知骨相封侯少,曲部终当事酿王。

【注释】

感遇: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指对时世的感慨。感遇七首为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白创作的一组咏叹时事、抒写怀抱的诗。《感遇》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七首。

柴门:简陋的房屋前设的门。苍茫:形容山野景色空阔、迷茫。

违时未必因孤性:违背时势不一定因为性格孤傲。

靓妆:艳丽的妆容。

栎:一种树名。不材:不成材。

无主更留香:虽然无人欣赏,却有香味留存。

骨相:骨相学中指人的命运和福分。封侯:受封为侯爵。

曲部终当事酿王:曲部指乐府,酿王即成帝室。意谓终归能成就帝王之业。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公元742年),李白在长安时所作。当时他虽官至翰林供奉,但内心仍然感到空虚,于是写了这组七言古诗,抒发自己对世事的感慨。

首句开门见山,直陈胸臆,点出主旨:“处处江山送夕阳”。意思是说:我身临这美丽的山河之中,眼看着落日余晖洒满大地,不禁感慨万千。

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进一步描绘出诗人独立于柴门前时的所见所思。“柴门”表明了作者的穷困潦倒,“独立”则表现了他的孤独、寂寞。面对苍茫的山野景色,他不禁感叹:“违时未必因孤性”。这里的关键是理解“违时”和“孤性”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即使他不合世俗之用,也不一定是因为他的性格太孤高、清高,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这里诗人以栎树为例来说明自己与众不同的原因。栎树虽然不被世人看重,但却因此而得以长寿;兰花虽然被人遗弃不用,但它依然保持着清香。诗人在这里用栎树的顽强生命力和兰花的芳香,比喻自己的坚韧品格和高洁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看法。他认为这些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展望。他表示自己将会像乐府中的《将进酒》、《行路难》一样,最终能够成就帝王之业。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曲部终当事酿王”的意思,即曲部门(乐府)最终会成就帝王的事业。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憧憬。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