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侯惯法战,机锋吸西江。
衲子畏面目,望见投矛鏦。
丛林真一害,斯人喧此邦。
我虽耐矢石,貌抗心已降。
霜钟但摩挲,岂敢施微撞。
时来奋棘髯,剧谈对闲窗。
初见摇心树,久则摧幔幢。
遂使浇薄态,琢磨成敦厖。
吾志荷大法,君欲插手扛。
从来内外护,刘远名亦双。
斯道久破碎,百孔而千疮。
要当共补缀,追配能与庞。

【注释】

彭:人名。

衲子:僧人的简称,这里指和尚。

斯人:此人。

刘远:人名。

大法:佛教教义。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友人赠诗的酬答。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诗歌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首联:“彭侯惯法战,机锋吸西江。”意思是彭侯熟悉佛法,善于运用机锋(比喻巧妙而尖锐的言辞)来吸引众人的注意力。“机锋”一词源于佛教禅宗,原意为佛家修行者面对生死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应对方式,即不直接回答而是巧妙地引导对方思考。这里的“机锋”被用来比喻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巧妙之处。

颔联:“衲子畏面目,望见投矛鏦。”意思是和尚们害怕自己的面貌暴露,所以不敢直视作者的目光。“投矛鏦”是一种古代的武器,用矛头刺向敌人以保护自己。在这里,它比喻那些试图攻击或诋毁作者的人。

颈联:“丛林真一害,斯人喧此邦。”“丛林”通常指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这里指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喧”有喧闹、嘈杂之意。“斯人”指的是作者自己,“喧”则是喧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些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真是一个祸害,而这个人(指作者自己)却在这里喧闹不已。

尾联:“霜钟但摩挲,岂敢施微撞。”意思是我虽然能够承受刀剑的撞击,但却不愿意用微小的冲突去伤害别人。“霜钟”指的是寺庙里敲击的钟声,这里借指作者的内心世界。“微撞”是指微小的冲突或伤害,与上句的“摩挲”相呼应,表示虽然内心能够承受外界的冲击,但仍然不愿轻易地与人发生冲突。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一方面,他欣赏友人的诗歌并愿意与之交流;另一方面,他又担忧自己的行为会引发他人的不满甚至攻击。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他在面对友人的攻击时既能够忍受又能保持内心的坚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