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春迟异故乡,清明杨柳尚轻黄。
偶因旷野移芳櫑,初见柔条系客缰。
村店寒烟新出屋,市桥官树旧成行。
低徊却忆隋堤路,多少啼莺弄早簧。
【注释】
塞北:泛指边塞以北。春迟:春光来得晚。异故乡:与自己家乡气候不同。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或6日。杨柳:柳树。櫑(fán):一种盛物器。初见柔条系客缰:刚见到柳枝时,系上了客旅的缰绳。隋堤:隋文帝开凿的大运河东边的一段堤岸,因隋炀帝大业年间曾从这里经过而得名。
【译文】
塞外春天到来得晚于故乡,清明时节的柳树枝叶还是黄嫩。偶然间从旷野中移来一枝插在马鞍上,第一次看到细柔的柳枝系着旅客的马缰。村店中炊烟袅袅升起,新近才盖好屋舍,市桥上的官家树木已长得高高的。回环徘徊地想起那隋堤路,不知有多少啼莺正嬉戏鸣叫,弄出悦耳动听的簧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清明节那天骑马游赏郊外所见所感而作。诗写清明节时,诗人骑马到郊外去观赏新绿的柳色,触景生情,想到隋堤路旁那些年复年来的莺儿,不知有多少只呢! 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历史上隋堤的繁华景象,感慨万千。首句写塞外的春天来得晚,暗点题意。次句写杨柳还带着春天特有的嫩黄色。第三句以“偶”字领起,写出了诗人在野外闲行时的所见,即发现一杆插在马上的杏花。这一句既照应首句中的“春”字,又为下一句写“杏花”作了铺垫。第四句写柳丝拂人,引起羁旅行役之思。第五句写村店里炊烟袅袅,暗示出乡村生活的宁静、舒适。第六句写市桥上官家的柳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暗示出城市的繁荣昌盛。最后两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诗人由眼前之景想到往昔之景,想象隋堤路旁的景色,感叹历史的变迁,人事的更替,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此诗前二联写景明丽,感情真挚;后二联抒情含蓄,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