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疑不雨,忽自夜阑时。
信欲将春妒,终怜被月欺。
草黏初吐甲,梅湿未繁枝。
声岂殊常听,偏伤百感随。

【注释】

疑:怀疑,料想不雨:不下雨。

信欲:确实想要。

终:最终。

怜:怜悯。

草黏:草木沾湿。

初:刚。

未:还没有。

枝:花苞。

偏伤:特别伤感。

百感:各种感触。

【赏析】

这首诗写春雨的情态和作用。前两句写春雨来临之前,人们已感觉到了春雨的到来,但当夜幕降临时,却突然不见雨点下落。后两句写春雨虽然到来,但并不大,只是轻轻地滋润着万物,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全诗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首句“晚晴疑不雨”是说,傍晚天气晴朗,似乎不会下雨,可是到了夜晚,忽然下起雨来了。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既写出了人们对即将下雨的感觉,又暗示了雨势的来得很突然。这一句中的“疑”、“忽”、“自”等字,都很能表现出这种突如其来的情景。次句“忽自夜阑时”,紧承上句而来,写诗人在这时才发觉天要下雨了,而此时已是深夜,雨势已经很大了。这里的“疑”、“自”、“忽”三个词,与首句中的“疑”呼应,进一步突出了雨来得快、来得更急的特点。三、四句写春雨虽然来得急而且大,但却很温柔,对大地没有丝毫的伤害。“信欲将春妒”,是说春雨真想要把春天赶走,使花儿不能开放;但“终怜被月欺”,却是说春雨最终还是被月光所欺骗,没有真正地把春赶走,所以花儿还是开了。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春雨虽然来得太急太大,但它并不伤人,反而把春天留在了人间。末两句写春雨滋润万物的情景。“草黏初吐甲”,是说草木都沾湿了。这一句中用了“初”这个字,说明春雨是刚刚下的,还不十分大。“梅湿未繁枝”,是说梅花也沾湿了,但还未开得茂盛。这一句中用的“未”字,则更突出了春雨虽大,但还不足以使万物完全盛开。最后两句写春雨的声音。“声岂殊常听”,是说春雨的声音虽然和平常听到的雨声没有什么不同,但在这特殊的情况下,却显得特别凄凉。因为这时候人们正处在一种百感交集的心境之中。这一句的“岂”字,更是强调了这一感觉。“偏伤百感随”,是说这种伤感随着春雨一起而来,更加深了人们的忧伤之感。这里的“偏”字,也是强调这种感受的特殊性和强烈性。整首小诗以轻淡的语言写出了春雨的特有特征和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