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坡前白讥甫,太瘦生缘作诗苦。
我闻斯言不谓然,是亦群儿谤伤语。
三人各瘦公有云,诸弟岂尽能诗人。
《唐书·文苑传》可考,丧乱饥饿丛公身。
自公莅官天宝季,渔阳鼓瞽势何炽!
陷贼归来惊所亲,老瘦当知从此始。
乾坤疮痍劳至尊,苍茫家室空柴门。
三年奔走益潦倒,一身皮骨嗟空存。
我读公诗见大略,浩气纵横非束缚。
况闻下笔如有神,豪吟安得身如削。
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
闻说李侯亦憔悴,千首敏捷终何如。
长乐坡前的杜甫,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
他瘦弱的身材,缘于作诗时的痛苦挣扎。
我曾听闻此言,并不认同,这或许是孩童的无理之词。
三人各有不同,公有云:“诸弟岂尽能诗人?”
《唐书·文苑传》中记载,丧乱饥饿中,公身遭摧残。
自公上任天宝季年,渔阳鼓声震天地,形势何等炽热!
陷贼归来,惊闻亲朋离散,我知从此开始衰老消瘦。
乾坤疮痍劳至尊,苍茫家室空柴门。
三年奔走更潦倒,一身皮骨嗟空存。
我读公诗见大略,浩气纵横非束缚。
况闻下笔如有神,豪吟安得身如削。
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
闻说李侯亦憔悴,千首敏捷终何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杜文贞公(即杜审言)的评价,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全诗以“题杜文贞公小像”为题,通过对杜审言的描写和对其诗作的评价,展现了他对这位伟大文人的崇敬之情。
首句“长乐坡前白讥甫”,描绘了杜审言的外貌特征,同时也点明了他在长乐坡前的身份地位。接着,作者用“太瘦生缘作诗苦”来表达他对杜审言因作诗而体弱多病的同情。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但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来描绘杜审言的形象。例如,“三人各瘦公有云,诸弟岂尽能诗人”这句话,既反映了杜审言在兄弟中的地位,也暗示了他与兄弟们的不同之处。此外,“我读公诗见大略,浩气纵横非束缚。”这句话则表现了杜甫对杜审言诗歌风格的高度赞赏和对其豪情壮志的认可。
最后一句“披图恍遇山泽癯,聊存诗案明其诬。”则是对杜审言形象的再次描绘,既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又透露出他的孤独和寂寥。同时,这也表达了杜甫对杜审言命运的感慨和同情。
这首诗通过对杜审言形象的描绘和对其诗作的评价,展现了杜甫对这位伟大文人的崇敬之情。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也富有层次感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