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峄山之碑焚野火,岣嵝迹秘涕泗零。
公得此本真希有,一字便足轻连城。

【注释】

延熹华岳庙碑歌:即《华岳庙碑》。

不见峄山之碑焚野火,岣嵝遗迹秘涕泗零:没有看见过华山的刻石被野火烧毁,但是传说中岣嵝山上的碑文却一直保存着,在黄河边流下泪来。

公得此本真希有,一字便足轻连城:您得到了这块碑石,实在是难得的珍宝,它的价值足以抵得上一座城池。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游华山时所作。诗中赞美了华山的崇高峻峭、险绝幽邃。首句“不见”二句点明所咏对象。“公”,指当时的宰相裴度。“希有”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后遂用“桓公垂泣”比喻悲叹感伤之情。

颔联写碑文的珍贵。“真希有”,极言其稀有。“连城”,指价值极高之物。

颈联赞碑之价值。“公得此”,“一”字,指碑文本身;“足轻”,意为其价值高得可与城池相比。

尾联写碑石的价值。“华岳庙碑”指碑文中歌颂华山的部分文字。这里以“重千金”来形容碑文的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