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兄弟游庠,丙年兄弟游庠,丁年兄弟又游庠,三番样画葫芦,昔尚三难今五美;
县考文章入彀,府考文章入彀,道考文章亦入彀,一集编成花萼,前相接轸后联镳。

诗句解析

  1. 乙年兄弟游庠,丙年兄弟游庠,丁年兄弟又游庠,三番样画葫芦:
  • 乙年兄弟游庠: 指的是乙年出生的兄弟在同一年份入学。
  • 丙年兄弟游庠: 指的是丙年出生的兄弟在同一年份入学。
  • 丁年兄弟又游庠: 指的是丁年出生的兄弟在同一年份入学。
  • 三番样画葫芦: 形容兄弟三人连续三次在同一个年份入学,就像画葫芦一样重复。
  1. 昔尚三难今五美:
  • 昔尚三难: 指过去(前朝或旧时代)读书人要经过三个难关才能中举,即“三元”科考失败(第一关是秀才考试,第二关是乡试(会试),第三关是殿试)。
  • 今五美: 指现在有五个关卡可以中举,即“五经”科考(《易》、《书》、《诗》、《礼》、《春秋》)。
  1. 县考文章入彀,府考文章入彀,道考文章亦入彀:
  • 县考、府考、道考: 分别指的是地方县试、省级府试和省级道试,这是科举考试中的初级阶段。
  • 入彀: 进入选拔范围或目标。
  1. 一集编成花萼:
  • 一集: 一个系列或集合。
  • 花萼: 古代诗文中的比喻,指美好的文章或作品。
  1. 前相接轸后联镳:
  • 前相接轸后联镳: 形容前后相继,如同马前套着车轭后系上缰绳那样紧密相连。

译文

乙年、丙年、丁年,兄弟三人连续三年同在一年入学,这就像是葫芦的形状反复出现;从前读书要过三元之难,如今却只需通过五经考试即可入仕。他们参加县、府、道三级考试的文章都被录取,就像编成一本美丽的花萼,前后衔接紧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上科举制度下兄弟三人连续通过不同级别的考试的情景,反映了当时读书人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相对宽松的应试环境。诗中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如“三番样画葫芦”,以及“花萼”、“接轸后联镳”等词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节奏感。整体上,此诗表达了对过去科举制度的怀念以及对现代科举制度变化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