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夜雨,洗出长安春。
城闉已清淑,况此远水滨。
丘壑共明瑟,桃柳相鲜新。
夕阳绚红影,闲照亭中人。
烟霞亦何物,乃尔怡吾神。
【解析】
此诗是作者在长安游览万柳堂时所作。首联写寒食夜雨后,春意盎然。颔联承接上文,以“城邑”、“水滨”作衬托,更显出春天的生机。颈联承前启后,由自然景物写到人间景色,写景中蕴含了对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向往。尾联写诗人陶醉于自然之美。全诗语言清丽明快,意境幽美,情调轻松愉悦,风格清新俊朗,是一首咏物佳作,也是一篇抒情之作。
【答案】
译文:春风催开百花争艳的时节,寒食之夜细雨纷飞。洗刷出长安城的一片春色。
城内街道已经十分清洁,何况是这远方的江边。山丘沟壑和明镜一样明亮洁净,桃树柳枝都显得鲜艳娇嫩。
夕阳西下,红霞映照在亭中人的面庞。烟霞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呢?它们竟然让我心情愉快。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中主要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寄寓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第一句,“东风吹夜雨,洗出长安春”。起笔即描绘出了一幅风雨过后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画面。“东风”二字,既表明了季节,也暗示了天气,还点明了地点(即长安)和时间(即清明时节)。一个“吹”字,写出了风势之猛。而“洗”字则把雨水的作用比作是大自然的洗涤之手,洗净了污浊与尘埃,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洗出”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雨水冲刷后长安城的干净与美丽。“长安”二字,既是实指,又是虚指。实指指的是长安城,虚指指的是天下的百姓。诗人在这里借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苍生的关心。
第二句,“城邑已清淑,况此远水滨”。“城邑”指长安城,这里用一“已”字,表示出了一种肯定的语气。“清淑”二字,不仅形容了城市环境的优美,还暗含了诗人对长安城治理得井井有条的欣慰之情。“况此远水滨”中的“况”,是进一步强调的意思。这里既写出了城市的干净整洁,又写出了城外环境的美好。“远水滨”指的是城外的江滨,这里的江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四句,“丘壑共明瑟,桃柳相鲜新”,“丘壑”是指山水之间,“明瑟”是指明亮的月光。诗人通过对比,将山水与明月联系起来,表现出山水之间相互辉映、相互映衬的美丽景象。“桃柳相鲜新”则是将桃花柳树作为主体来描绘,突出了春天的气息与气息中的生机勃勃。
第五六句,“夕阳绚红影,闲照亭中人”。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如火般绚烂夺目。它洒向大地,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宁静与安详的空间。“闲照亭中人”中的“闲”,既有闲适的意思,也有闲逸的味道。诗人在这里用夕阳的余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场所。
“烟霞亦何物,乃尔怡吾神”。烟云霞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它们本无善恶之分,但诗人却认为它们能够让人感到愉悦与舒畅。这种观点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