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石画如云屯,人巧不到天工尊。
花石纲残汴河冻,雪浪斋破寒云昏。
苏公久别此石去,尚留铭字埋荒村。
黑水梁州玉斧划,别有大理开国门。
孙知微死八百载,点苍山里招其魂。
画家粉本入石骨,诗人魄力通天根。
飞涛向天学云白,古雪窖地变玉痕。
片片幻出洱海浪,定州一卷非所论。
况此翻澜激矶石,屏立不用苏斋盆。
斋前梅花亦香雪,目击雪子吾道存。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大理雪浪石的赞美之情。
首联“太行石画如云屯,人巧不到天工尊。”描绘了太行山的石头如同云彩般堆积,人的智慧难以比拟大自然的造化。这里的“天工”指的是自然之力,强调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颔联“花石纲残汴河冻,雪浪斋破寒云昏。”则描述了汴河上花石纲船的残骸,以及雪浪斋被毁后的荒凉景象。这里用“残”、“破”、“昏”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残破、昏暗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颈联“苏公久别此石去,尚留铭字埋荒村。”提到了苏东坡(苏轼)曾长时间离开此处,但仍然留下了铭文在荒村。这里的“苏公”指的是苏东坡,他曾任大理太守,与大理有着深厚的渊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以及对大理的深情。
尾联“黑水梁州玉斧划,别有大理开国门。”描述了黑水梁州的美景,以及大理的开国门。这里的“别有”表示与众不同,强调了大理的独特魅力。尾联通过对比,赞美了大理的美景和历史文化。
整首诗通过对太行石、花石纲船、雪浪斋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大理的自然之美和文化之韵。同时,诗人还通过抒发对历史的怀念和对大理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