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求秦石刻,若秦之求仙。
求仙不可得,石刻终难湮。
岱石经火燬,峄石徒再镌。
之罘堕入海,海水潘为渊。
夐哉琅邪台,椎筑何殷填。
黔首三万户,金石三千年。
石高丈五尺,怪铁炼精坚。
剥落尽三面,小篆留西偏。
披萝复剔藓,拓𥿄鸣槌毡。
我来读诏颂,载籍合马迁。
臣斯臣去疾,樛德名并传。
笔力入石理,玉柱劲且圆。
点画说偏旁,益知叔重贤。
所惜颂与诗,变化随云烟。
伧父磨粗沙,俗字镌长天。
馀此十三行,斯亹诚可怜。
特立石鼓后,屹峙五凤先。
海风吹不倒,流徙悲斤权。
苏公颇好事,模刻城台前。
亦惟八十字,文𣢾本未全。
每见宋元碣,残暴如废砖。
乃以嬴氏物,存者犹岿然。
岂有鬼神护,而免列缺鞭。
诚因麻石性,岁月无磨研。
得此足以豪,神发忘食眠。
更思寄同好,南北翁孙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题秦二世琅邪台石刻》。下面是对诗歌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我求秦石刻,若秦之求仙。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秦朝历史的敬仰之情。他如同秦始皇一样,追求着不朽的名声。

求仙不可得,石刻终难湮。
这句诗表明了诗人的理想难以实现,尽管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追求。

岱石经火燬,峄石徒再镌。
这句诗描述了泰山(岱)上的石碑在火中被烧毁,而峄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的石头则只是被重新雕琢过。这里的“燬”指的是燃烧,“镌”是指雕刻。

之罘堕入海,海水潘为渊。
这句诗描绘了之罘(即芝罘山,位于今山东省烟台市黄县东南)的遗迹落入大海,成为了深渊的景象。这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无力感。

夐哉琅邪台,椎筑何殷填。
这句诗感叹于琅邪台的历史遗迹,以及那些曾经在这里辛勤工作的人。他们用锤子和凿子堆砌起这座古老的台。

黔首三万户,金石三千年。
这句诗表达了对古代人民生活状态的怀念,以及他们对历史遗迹的重视。这些石头见证了他们的居住和使用。

石高丈五尺,怪铁炼精坚。
这句诗描述了石碑的高度约为一丈五尺,而且其材质坚韧如精铁。这体现了古人在石材加工方面的精湛技艺。

剥落尽三面,小篆留西偏。
这句诗讲述了石碑表面的磨损情况,但其中的小篆却依然保留下来,显示出其历经沧桑的风采。

披萝复剔藓,拓𥿄鸣槌毡。
这句诗描绘了修复石碑的过程,需要仔细地除去藓苔,并使用槌子敲击来清理。

我来读诏颂,载籍合马迁。
这句诗表示诗人自己阅读诏书和其他文献,这些内容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相呼应。

臣斯臣去疾,樛德名并传。
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自己作为臣子,同时也追求道德和名誉的传承。

笔力入石理,玉柱劲且圆。
这句诗赞美了石碑的文字书写技巧,笔力深入石头纹理,字体刚劲有力且圆润。

点画说偏旁,益知叔重贤。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通过文字的学习,更加了解了这位书法家的才华。

所惜颂与诗,变化随云烟。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字变化的感慨,就像云烟那样变幻无常。

伧父磨粗沙,俗字镌长天。
这句诗描绘了粗俗的汉字被刻写在天空中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文字的审美观念。

馀此十三行,斯亹诚可怜。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粗俗文字的无奈和惋惜。

特立石鼓后,屹峙五凤先。
这句诗赞美了石鼓文的地位,它像五只凤凰一样屹立在历史的前沿。

海风吹不倒,流徙悲斤权。
这句诗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就像海浪中的船只受到风浪的冲击一样。

苏公颇好事,模刻城台前。
这句诗描述了苏东坡喜欢制作模型和雕刻文字,甚至在城墙前进行这样的活动。

亦惟八十字,文𣢾本未全。
这句诗意味着即使是八十个字的文章,也不能完全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每见宋元碣,残暴如废砖。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宋代和元代时期文字的批评态度,认为它们过于粗俗和简陋。

乃以嬴氏物,存者犹岿然。
这句诗赞扬了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和文物,即使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它们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岂有鬼神护,而免列缺鞭。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字传承的看法,认为即使没有鬼神的保护,也能通过人们的努力得到传承。

诚因麻石性,岁月无磨研。
这句诗赞美了麻石的耐久性和坚硬质地,使得岁月无法对其造成破坏。

得此足以豪,神发忘食眠。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拥有如此珍贵文献的自豪感,以至于忘记了吃饭睡觉。

更思寄同好,南北翁孙钱。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欣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希望得到一些钱财来支持这项事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