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
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
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
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
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
风中尘可障,花下雾非讹。
眸瞭宁须此,瞳重不恃他。
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徵多。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浏览全诗,理解诗意,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作答即可。
(1)
首联“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的意思是:拿起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眼睛,用玻璃去擦拭就能使它变得光亮。“引”字点出了诗人对镜子的热爱,“明眼”“试拭”“磨”等字眼都表现出了诗人对镜爱不释手、精心擦拭的情态。颈联“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窥”字写出了诗人想从窗户中窥视月光的情景,“临池”则写出了诗人想要把月亮倒映在池水中的情景。“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都描绘出了诗人观察月亮的情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尾联“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连环”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合璧”一词则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如同两块玉璧一样吻合。“可解”“薄相磋”两个词语都表现了诗人观察月亮的细心与耐心。
(2)
颔联“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玉鉴”一词写出了诗人用玉做的镜子,“呈豪颖”则写出了诗人用它来展示自己才华的特点。“晶盘”一词写出了作者用水晶做的盘子,“辨指螺”则写出了诗人用它来辨别手指螺纹的特点。颈联“风中尘可障,花下雾非讹。”“风中尘”指的是被风吹动而飘舞在空中的灰尘。“花下雾非讹”指的是花丛之下的薄雾并非虚假之物。此两句写出了诗人观察自然景物时所感受到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
尾联“眸瞭宁须此,瞳重不恃他。”意思是:眼睛明亮不需要借助这副眼镜,重瞳的人也不会因此而依赖这副眼镜。“眸瞭宁须此,瞳重不恃他”一句既表明作者认为视力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是否有这副眼镜,又表达了作者自诩为重瞳人,不会因为有了眼镜而依赖它的意思。尾联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即人生不必过分依赖外物,要靠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尾联以一个“宁”字收束全篇,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答案】
(1)示例:首联写诗人喜欢用镜子照见自己的双眼。颔联写诗人喜爱用镜子擦拭自己的双眼。颈联写诗人喜爱用镜子观看天空中的月亮。尾联写诗人喜爱用镜子观赏天上的双月以及水面上的波浪。
(2)示例:“玉鉴”“晶盘”都是用来比喻诗人的眼睛,突出诗人对眼睛的珍视;“豪颖”“辨指螺”则分别形容诗人眼中的光彩和手指的螺纹,表现诗人的敏锐与精细。
(3)示例:“眸子”代指眼睛,“重瞳”代指重瞳人,也就是天生双目失明的盲人。“宁须此”意谓不需要借助这副眼镜,“恃他”意谓不依靠它(眼镜)。尾联以一个“宁”字收束全篇,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尾联以一个“宁”字收束全篇,使全诗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尾联以一个“宁”字收束全篇,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