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卷排新著书,高斋插架见经郛。
读碑结习成迂论,修史深情向旧儒。
老圃客来秋径外,西山青到石台隅。
墨庄子弟如相问,写与诗篇抵画图。
【注释】
辛未:年号,宋神宗熙宁九年。阜成门:北京城北城门之一。内上冈新居:在阜成门外上洼村。有小园树石之趣:指园林中树木花卉、石头山水等景物。题壁四首:指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诗四首。其四:即《题西太一宫壁》诗中的第四首。二百卷:指《字说》、《字说解字》。排新著:整理新编。经郛:泛指各种书籍。高斋插架:指书房里陈列的书籍很多。见经郛:指看到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如《周易》、《尚书》、《毛诗》等儒家经典著作。《易》:周代卜筮之书,为儒家经典之一。朱熹注《易传》时,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故称《易》为“六艺”之一。高斋,亦作“高斋”、“高阁”。
结习:习惯。迂论:迂腐的议论。修史深情向旧儒:指写史记时怀着对旧儒的深厚感情。墨庄:指墨翟的庄园,即墨庄子弟,墨翟的后代。相问:互相问候。抵:比得上或及得上。诗篇抵画图:指写这首诗与画相比,不相上下。
【译文】
两百卷新编的书,高斋里插架摆得满满当当,
读碑文养成了习惯,写成了迂腐的议论,
修史时怀着对旧儒的深厚感情,
老圃客来秋天走在院子里,西山的影子青翠到石台的角落;
墨庄的子弟如果相问:写这首诗能和画相比吗?
我回答:能,比得上或者及得上。
【赏析】
《题西太一宫壁》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作者自谦的态度来表现他的远大抱负,表达了他坚持变法,力挽国势危亡于既倒的决心,也体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
首联“二百卷排新著书,高斋插架见经郛。”写自己整理新书、编撰新著的情况。王安石自幼好学,年轻时就立志要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为此他发愤苦读,博览群书。他在《上人书》中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说:“某少习科举业,颇知文章之义理。犹以谓未足为奇,尚窃慕董生、韩子之为人,欲有所立,乃取《礼记》三十九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参之以《尚书》、《左传》,断以诸子百家之说,求其合乎古者谓之新,不合者更无论之。”这就是所谓“二百卷排新著书”,也就是后来的《字说》、《字说解字》。王安石之所以要编撰这样的新著,是因为他认为当时的儒学已经僵化、腐朽,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于是他便想另立一种学说,使儒学得以更新。
王安石把这种新著编撰工作放在高斋中进行,可见他十分重视这项工作。“高斋插架见经郛”一句,正是王安石自谦之意的体现。当时王安石的学问已经相当渊博,所以用“高斋插架”来形容他的学识,是十分恰当的。
颔联“读碑结习成迂论,修史深情向旧儒。”写王安石写史书时的情态与心态。王安石在编撰《字说》、《字说解字》时,曾引用了许多前人的名言名句,如《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这些引文都出自《尚书》,但王安石并未注明出处。对此,一些学者曾表示怀疑,认为王安石这样做是不妥当的。然而,王安石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做法,反而继续引用《尚书》,并加以解释说明。因此,王安石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读碑文(即碑刻文字)时喜欢引用《尚书》中的句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读碑结习”。
王安石在编撰《史记》时,怀着对前贤的深厚感情,因此对司马迁、班固等人的作品都十分推崇。他说:“司马子长、班孟坚俱非庸才。”又说:“余尝观《史记》之书,盖司马迁所自着,后好事者稍加润色而止。……然余尝览之,其文甚高。”因此王安石在写史时,总是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反对浮夸不实的风气。
颈联“老圃客来秋径外,西山青到石台隅。”写王安石接待客人的情况。王安石在阜成门内上冈新居中有一座小园林,这里环境幽静优美。每当客人来到这个园林里游玩时,王安石都要亲自前来招待。这两句诗就是描写了这一情景。“老圃”即种菜的老农,这里的“老圃客”就是指王安石接待的客人。“秋径外”指园外秋天的小路。“青到石台隅”指西山上的青翠山峦一直延伸到这座石台上。这句诗的意思是:客人来到园外的小路上行走,只见远处西山上的青松翠竹一直延伸至石台的拐角处。
尾联“墨庄子弟如相问,写与诗篇抵画图。”写王安石对待朋友的态度。墨庄,是指墨子的庄园。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翟的弟子有三千人。他们学习墨子的思想主张,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后来这些人有的成为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有的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由于墨庄的子弟遍布全国各地,因此后人常将墨庄称作“墨庄子弟”。这里指墨庄的后人。“相问”指询问。王安石在给墨庄子弟的信中说:“闻吾党多出京师,今又数有来者,皆吾党之人也。”因此当墨庄子弟前来拜访时,王安石便热情地招待他们。
尾联“写与诗篇抵画图。”意思是说:我写的这首诗可以和画相比较,因为诗歌和绘画都是形象的艺术,都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王安石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仆近作一绝云:‘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满头山满眼,几枝开尽柳丝丝。’虽无一字及春,而风月精神已见于词矣。”这里所说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两句,正是指王安石这首《题西太一宫壁》的第二句。
王安石一生关心国事,锐意改革,但由于遭到守旧派的阻挠,终因变法失败而被贬。这首诗是他在谪居金陵期间所作的。这首诗通过对自己在阜成门内上冈新居小园林里读书、修史的情景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力挽国势危亡于既倒的决心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