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墓道在山阿,两载輶轩伏轼过。
司李吾乡推大雅,皋陶从古善赓歌。
翰林风月谁能似,齐鲁声华近若何。
多恐此碑容易泐,未如诗卷不消磨。
【注释】
新城:新城王文简公,即王彦章,字子羽,幽州新城(今属北京)人。唐乾宁元年,与李存审等大败契丹,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新城郡王。乙卯:即公元905年。輶轩:古代的一种轻便车。过:经过。司李:司隶校尉的别称,掌纠察百官。吾乡:我的家乡。皋陶:相传是夏朝的贤臣。善赓歌:善于唱歌。翰林:指东宫学士。翰林风月:翰林学士的才情和诗篇。齐鲁:指山东一带。声华:声名和风采。易泐:容易磨灭。
【译文】
先生墓道在山腰,经过两年的使者小车,伏首轼上经过。
司隶是我的故乡推举的大雅,皋陶自古以来擅长唱歌。
翰林学士风流潇洒谁可比,齐鲁声华近如何。
多恐怕此碑容易磨灭,不如诗篇不消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新城王文简公墓道立碑写的碑铭。诗人借题发挥,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点明墓道的位置,交代了立碑的原因。“两载”二字说明诗人与王文简公分别已两年时间,这二年中,诗人曾两次经过他的墓道。“两载”“伏轼”,既表明了时间的长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墓地的关切;“山阿”,指山脚下或山坡上。“两载”,指两年,“輶轩”,一种轻便车子,这里代指行人。“伏轼”是古代一种乘车礼制,即车夫俯身手搭在车前横木上,表示谦恭,而乘客则把手放在扶手上,表示尊贵。“过”,经过。“司李”,是官名,这里指司隶校尉,掌管刑狱,负责纠察官吏的不法行为,并负责监督朝廷百官。“吾乡”,我的故乡,这里暗指新城王文简公,因为新城王文简公是诗人的同乡;“推大雅”,推崇高雅的风范。“皋陶”,传说中舜帝的大臣,因治水有功被封于虞地,后成为虞廷之史官。“善赓歌”,善于演唱诗歌。
颔联写王文简公的为人和才能。“翰林”,指东宫学士,这里借指新城王文简公。“翰”,即笔,指翰林学士,也借指王文简公;“风月”,原指山水风景,这里指诗文才情。“翰林风月谁能似?”意思是说,像你这样有才德的人,又有谁能够比得上呢?“齐鲁声华”,“齐鲁”泛指山东一带,这里是说山东地区的声名和风彩。“近若何?”意思是说,像山东地区那样的声名和风彩,你怎么样?
颈联写诗人自己对王文简公的认识和评价。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多恐此碑容易磨灭”。这个疑问句表达了诗人对王文简公政绩卓著而墓碑可能被破坏的担忧;但同时,又表现出诗人对王文简公政绩的肯定和赞美。“未如诗卷不消磨”,意思是说,比起碑石来,诗篇更能经久不衰。这里的反义词运用得巧妙而贴切。“诗卷”即诗稿,这里借指诗篇。“磨灭”即消磨磨灭,指被毁损或遗忘。
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多恐”,就是担心。“此碑”,指王文简公墓道碑。“容易”就是易于的意思。“磨灭”就是消磨、磨损的意思,这里指被毁坏、遗忘或湮没。“诗卷”,指诗稿。“不消磨”与前面的“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篇的价值高于墓碑。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俊逸,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