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论兵处,轺车竟往还。
背分绵蔓水,心壮井陉关。
柏柴斜阳淡,榆门古意闲。
何边曾赤帜,四顾叹青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过井陉关》(壬申年)。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第1句:汉将论兵处,轺车竟往还。
- 译文:古代将领们讨论兵法的地方,马车在这里往来穿梭。
- 注释:「论兵」指的是对军事战略或战术的讨论。「轺车」是一种轻便的马车,这里用来象征军队或将领。
第2句:背分绵蔓水,心壮井陉关。
- 译文:他们背对着绵绵的蔓水,心中却壮志豪情地挺进井陉关口。
- 注释:「绵蔓水」可能是指某种自然景观,也可能是用来形容连绵不绝的河流或山脉。
第3句:柏柴斜阳淡,榆门古意闲。
- 译文:在斜阳下,柏木制成的柴火显得有些暗淡,而榆木门扉透露出一种古老的宁静。
- 注释:「柏柴」通常指柏树的木材,可能是用作炊事之用。「斜阳」则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
- 注释:「榆木门扉」中的「榆木」可能是指榆树的木材。”古意闲”表示一种古朴、悠闲的气氛。
第4句:何边曾赤帜,四顾叹青山。
- 译文:哪里见过红旗飘扬?四周望去都是青翠的山峰。
- 注释:「赤帜」通常代表红色旗帜或革命的象征。”四顾”意味着环视四周。
- 注释: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古代战争场景的回忆,以及战后的感慨。
赏析:
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古代战场的场景,展现了将士们在战前的准备、战斗中的英勇和战后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英雄人物的敬意。整体上,诗人通过对比和反衬,使得诗歌情感丰富,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