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下洛阳,春风满大梁。
古人通汴泗,千里接淮扬。
废苑皆黄土,荒堤尚绿杨。
裴回重吊古,回首忆雷塘。
【诗句释义】
大梁:这里指汴河的支流,也就是隋唐时的通济渠,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咸阳下洛阳:指从长安出发到洛阳。
春风满大梁:形容春天时汴河水面宽阔,两岸柳絮飘飞的景象。
古人通汴泗,千里接淮扬:汴泗是两条古代河流的名称,分别发源于河南和山东。这里指的是汴水和泗水在历史上曾经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废苑皆黄土,荒堤尚绿杨:废苑是指被废弃的宫殿、园林等遗址,黄土是指土地的颜色。荒堤是指被废弃不用的护岸工程。绿杨是指生长在河边或堤上的杨柳树。
裴回重吊古,回首忆雷塘:裴回是徘徊不前的样子,重吊古是指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回顾。这里的“雷塘”应该是指一个具体的地名或历史遗迹。
【译文】:
离开咸阳,我来到洛阳,春天的气息弥漫在大梁。
古代人们通过汴河与泗水相通,它们连接了千里之遥的淮扬地区。
废弃的宫殿都变成了黄土,荒芜的护岸工程还长着绿杨。
我在此处徘徊不已,深深怀念那曾经辉煌的雷塘。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京城长安(今西安)后,经过洛阳,再沿着大运河南下的情景。诗中的“大梁”即汴河,这是一条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诗人通过对这条古老河道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深怀念和对过去的无尽追忆。
首句直接点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离开京城长安(今西安),前往洛阳。次句则描绘了春日里汴河两岸的美丽景象。诗人用“春风满大梁”这个形象的句子,生动地展现了春天时汴河水面宽阔、两岸柳絮飘飞的美景。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汴河的历史地位。他说:“古人通汴泗”,汴河和泗水曾经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感慨,也暗示了他此行的重要意义——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文化遗产。
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在第三、四句中,他通过描述汴河沿岸的废弃宫殿和荒野堤坝,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哀叹。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关注。
最后一句“裴回重吊古,回首忆雷塘”,则是诗人对于此次旅行的总结和反思。这句话意味着诗人在这次旅程中,不仅重温了历史,更是对自己过去的生活和经历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回忆。这种回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留恋,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
这首诗通过对汴河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同时,它也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佳作,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