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风采于三十年前,老未见公,恐把呈身羞御史;
频颠危者四百兆众,死犹忧国,空瞻遗像拜宗臣。

【注释】

想风采于三十年前,老未见公,恐把呈身羞御史;

频颠危者四百兆众,死犹忧国,空瞻遗像拜宗臣。

想:思念。风采:风度。见:同“现”。

频:屡次。四百兆:指全国。

【赏析】

此联写对张之洞的追念,抒发了作者对张的怀念之情。

上联“想风采于三十年前”是追怀。三十年前是清同治元年(1862年),张之洞在中进士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高涨之时。当时,清军节节败退,而太平军却如日中天,直逼北京城下。张之洞当时还是一个年轻的举人,他毅然上书清廷,主张坚决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建议派湘军与淮军联合作战。他的这个建议得到了清廷的重视,不久后,他就被调任湖南巡抚,督办两江军务,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前线总指挥。由于他坚持抗战到底,反对妥协投降,终于使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这期间,张之洞不仅为保卫清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还十分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提倡兴办工商业。他积极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还亲自到甘肃督师,帮助左宗棠训练军队,筹划军事。后来,他又协助左宗棠平定了陕甘回民叛乱。这些政绩使张之洞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信任。因此,上联“想风采于三十年前”就是追忆张之洞的风采。“老未见公,恐把呈身羞御史”,这里所说的“御史”,是指张之洞曾担任过御史这一官职。御史本是监察官的一种,主要职责是监督皇帝及百官的行为,弹劾不法官吏,揭发贪赃枉法等犯罪行为。但是,当时的御史们大都奉行“缄默为贵”的处世哲学,他们往往不敢大胆地批评皇帝的错误,甚至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和旨意,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所以,当张之洞以御史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有人感到有些尴尬。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御史的地位并不高,他们的俸禄也很低,有时甚至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然而,张之洞却能够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因此,人们就由衷地敬佩他。如今,他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多年了,但人们仍然怀念他,每当想到他的时候,就不由得感到羞愧和不安。

下联“频颠危者四百兆众”是追述。这里的“频”字,是多次的意思。“四百兆众”是指全国的人口总数。上联说“老未见公”,意思是过去一直没有看到张之洞本人。现在则不同了,因为张之洞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名人,所以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他的画像了。而“频”字所指的是人们经常去参观他的遗像。至于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要去参观他的遗像呢?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可以解释清楚了。那就是人们都知道他是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所以,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怀念他。而对于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来说,他们的事迹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让人们不断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下联“死犹忧国,空瞻遗像拜宗臣”则是追忆。这句诗的意思是:尽管已经死去了,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命运;虽然看不见他的形象了,但仍然要向他学习,做一位忠诚的国家大臣。这里所说的“宗臣”是指古代的一种官员,也就是宰相一类的人物。宰相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工作,同时也要参与一些重要决策的制定。在封建社会里,担任宰相是一种荣耀和尊贵的象征。而张之洞曾经担任过这样的职位,所以他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自然也就更加重了。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张之洞这位历史名人的深深怀念。通过追忆他的风采和他为国家所作的贡献,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同时,也通过对他逝世以后人们的怀念之情的描述,进一步展示了张之洞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