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灯光接剑光,锦衣玉貌并登场。
西河妙舞应如此,合在公孙弟子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特别是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此诗前两句写灯光与剑光相接,锦衣玉貌并登台,用“一片”两字形容灯光、剑光相接,既形象描绘了舞台的宏伟壮观,又突出表现了演员们的英武神勇;后两句写西河之舞应如此,合在公孙弟子行,点明歌舞的内容和特点:西河是古代地名,这里指代少数民族,他们跳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作优美大方,风格独特。

【答案】

注释:①叔席:叔向的座位。②卓崙:指《诗经·小雅·北山》中的“卓瞔”,即“卓荦”。③公孙弟子:春秋时的公孙丑,曾问孟子:“夫子至于子路,门人欲充之,夫子称不悦于心。何者?”孟子答曰:“告子曰:‘天下其一人欤!’吾闻之夫子曰:‘莫为己,莫为人。’‘莫为己,替己也。’‘莫为人’。替己也。”④卓荦:超群出众,杰出不凡。⑤公孙弟子:指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⑥观:观看。⑦赋:古代一种文体。本诗属于赋体,是诗人观乐时所作。⑧“西河”句:《左传.襄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乎巴、蜀献甲兵,羽狄致箭革。”西河,泛指少数民族地区。⑨“合”句:意思是说,这种歌舞应该如此,应当由公孙弟子这样的有才华的人来进行演出。

译文:

一片灯光接剑光,锦衣玉貌并登台。

西河妙舞应如此,合在公孙弟子行。

赏析:

这是一首观乐而作的赋诗。诗人在宴会上观乐,看到台上歌舞表演十分精彩动人,遂即兴作五首赋诗以赞颂。

第一首描写舞台上的情景。灯光与剑光相接,演员们身穿锦衣,头戴玉饰,一个个登上台来,进行各种歌舞表演,非常威武雄壮。第二首写台上的西河之舞。西河之舞是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动作优美大方,风格独特。第三首则是对这种舞蹈的评价。认为这种舞蹈应该如此,应当由公孙弟子这样的有才华的人来进行演出。这首诗通过观舞而感怀,抒发了对人才的爱惜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