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湖中水,声同万马奔。
浪高城岌岌,堤滑雨昏昏。
人以鱼为饭,家惟荻作门。
十年昏垫苦,有口向谁论。

宝应

八宝湖中水,声同万马奔。

浪高城岌岌,堤滑雨昏昏。

人以鱼为饭,家惟荻作门。

十年昏垫苦,有口向谁论。

赏析:

《宝应》一诗描绘了清代诗人朱昆田在经历十年自然灾害的困苦生活后,所表达的无奈与哀愁。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民生状态的对照,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八宝湖中水,声同万马奔。”此句用“八宝湖”象征丰收之年,然而“水”的意象却透露出洪水的肆虐,象征着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这种对比突出了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和生活的艰苦。

“浪高城岌岌,堤滑雨昏昏。”这句进一步描绘了洪水带来的威胁,不仅威胁到了城市的安全,还使得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了干扰。而“堤滑雨昏昏”更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以及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力感。

诗的后半部分,“人以鱼为饭,家惟荻作门。”这两句表达了在灾难之后,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其他更为稳定的食物来源,转而依靠鱼类为食;同时,由于资源匮乏,只能使用荻草来搭建简陋的家门和住所。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极端困难,也体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最后两句,“十年昏垫苦,有口向谁论?”则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里的“有口向谁论”不仅是对苦难生活的抱怨,也是一种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绘、对人民生活的刻画以及对时代背景的反映,展现了作者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同情。它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事件的作品,也是一首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