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府沙堤路渺茫,十年踪迹寄沧浪。
白头再过僧庐坐,共话中山猎后狼。
【注释】戟府(古代官署):指节度使府。沙堤路:即沙堤路,是一条由南至北的大道;这里借指通向沙堤的路。沧浪:沧海。白头:指老来。
【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865年(唐僖宗中和五年),诗人与友人同游嵩山,登祝融峰,并有感而作。诗中描绘了一幅苍茫的山水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戟府沙堤路渺茫,十年踪迹寄沧浪”,开篇两句描写了诗人在戟府沙堤路上行走的情景。戟府沙堤路,即古洛阳的东都门外通往洛阳城内的长街。诗人走在这条长街上,心中感慨万千。十年间,诗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了沧海之滨。这里的“沧浪”二字,既指茫茫大海,又暗含着作者漂泊无依的人生境遇。这两句通过写景,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接着三、四两句,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情感。“白头再过僧庐坐,共话中山猎后狼。”诗人回忆起十年前与友人一起登上祝融峰,共同欣赏那美丽的山水风光的情景。那时,他们曾一起谈论过许多人生哲理,也曾一同畅谈国家大事。然而,如今岁月已逝,人事已非,他们只能在回忆中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诗人感慨万分地说:“白头再过僧庐坐,共话中山猎后狼。”这里的“白头”二字,既指年岁渐长,又象征着人生的艰辛。而“共话中山猎后狼”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去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这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清新自然,充分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