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纷纶致异同,谁能闭户软尘中。
著书终让名山好,输与周南太史公。

【注释】 壬戌:指宋徽宗宣和六年,即1124年。

经义纷纶致异同:指经学中各种观点纷纭杂陈,各执一说,形成不同的派别。

谁能闭户软尘中:意谓有谁能在纷乱的世事中,闭门不出,不与世俗为伍。

著书终让名山好:意谓著书立说,最终不如退隐名山,远离尘世之好。

输与周南太史公:意谓将我的著述送给周南、太史公(司马迁),以示谦让。周南是《诗经》中的一篇;太史公是司马迁的字号。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给友人徐中允的送行诗。徐中允即将假归故里。作者写这首诗时,正是北宋靖康之难发生之后,金兵入侵中原,国势危急之际。当时作者正在京任中书舍人等职,而徐中允则在昆山隐居。因此,诗人对徐中允寄予殷切的期望。

首联“经义纷纶致异同,谁能闭户软尘中”,指出当时的学术界纷争不已,人们纷纷议论,争持己见,但谁又甘于沉溺于纷扰的世俗之中,不为所动呢?诗人用此来表达自己不愿卷入这场政治纷争之中的心情,也表达了自己不愿被世俗裹挟的情怀。

颔联“著书终让名山好,输与周南太史公。”则是说,虽然自己著书立说,希望能留名青史,但却不如隐退到名山之中去,远离红尘俗世,过一种清静自在的生活。这里的“名山”指的是著名的山,而“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名声。诗人之所以要选择名山隐居,是因为他认为这样更能远离尘嚣,保持内心的宁静。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看淡的态度。他认为自己虽然能够著书立说,但在历史上留名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过上一种清净自在的生活。这与孔子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出《论语·里仁》)的精神相吻合。

尾联“输与周南太史公”,则是说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了周南和太史公。周南和太史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他们的著作广为人知,影响深远。诗人将自己的著作送给他们,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赞赏和推崇。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研究的热爱和执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研究历史,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