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村薄暮色苍茫,独上篮舆入断冈。
列岫远供青玉案,回溪斜护白云乡。
残碑一片埋荒草,悲泪双眸洒夕阳。
先德不凋传后日,松楸曾见畏寒霜。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慎中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孤村薄暮色苍茫,独上篮舆入断冈。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乡村景象。孤村,意味着村庄的孤独和空旷,薄暮则表达了时间的临近和傍晚的到来。苍茫,形容景色的模糊不清和广阔无垠。独上篮舆,意味着作者独自乘坐着一辆篮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进入这个偏远的村庄。
列岫远供青玉案,回溪斜护白云乡。
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这个村庄的景象。列岫是指远处的山峰,它们仿佛是一排排青翠欲滴的玉案。回溪则是指环绕村庄的小溪,它斜着流淌,像是在保护着这片白云般纯净的乡野。这些词汇都生动地勾勒出了这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画面。
残碑一片埋荒草,悲泪双眸洒夕阳。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所感受到的悲伤。残碑代表着过去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而埋藏在荒草中的残碑则是对这些历史的无声控诉。作者用“悲泪双眸洒夕阳”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似乎在向夕阳倾泻着无尽的悲伤和哀愁。
先德不凋传后日,松楸曾见畏寒霜。
这句诗是对先人的赞美和怀念。先德是指那些品德高尚、值得后人敬仰的人。不凋指的是这些人的精神和品质永远都不会衰败,他们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激励着后人。松楸则是指树木,这里用来象征先人的生命和尊严。曾见畏寒霜则表示这些树木经受住了严寒的考验,成为了人们眼中不朽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传达出对先人崇高品德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