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好孙枝,叶叶长儒林。
如何乔木尽,世本都消湛。
犹馀带草绿,喟然伤我心。

【注释】

山阴:地名,今属浙江。韩蕺山:指韩世能,字晦之,谥忠简,南宋初人。家传:家传著作。魏王: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封魏王。孙枝:后代子孙。叶叶:每一片、每一棵。乔木:高大的树木。消湛:消失,消逝。带草:小草。喟然:慨叹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写魏武帝好求贤才,但许多贤才却都死去,只留下一些枯草在山野中摇曳,诗人对此感到无限感慨。

首句“魏王好孙枝”,点明主题是讲求贤才,但求来的却是“孙枝”。“孙枝”即后代子孙,这里暗喻那些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人。次句以“叶叶长儒林”来说明魏王好求贤才,而得到的却都是些“孙枝”。这两句诗表面上是说,魏王好求贤才,实际上却得到了一些“无才”之人;表面是说“求得人才”,实际却落得“无才可用”。这就深刻地揭示了魏武求贤不得的可悲之处。

“如何乔木尽,世本都消湛。”这一句,用一个疑问语气词“如何”,表达了诗人对魏武求贤不得的悲愤之情。魏武帝虽曾求得了一大批“孙枝”人才,但这些人才大多很快死去,有的甚至未到老年就已离世。因此,诗人用“乔木尽”这一典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乔木指的是求来的这些人才,他们像参天大树一样,一旦凋零,便再也不能为国出力了。

末句“犹馀带草绿”,“犹馀”二字既表示了诗人对求来的这些人才的惋惜之情,又暗示了这些人虽然已经去世,但仍有遗风余烈尚存。“带草”指小草,这里用来比喻那些未死的贤才。诗人用“带草绿”来表达对未死的贤才的怀念之情。

全诗前四句主要写魏武帝求贤不得的悲哀。五、六句则由“求贤不得”转而写那些贤才已逝,而留下的只有“带草绿”。最后两句写诗人对于这些贤才的怀念之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用典和用比喻。“魏王好孙枝”一句,用典贴切,形象生动。而“带草绿”一词,也颇具特色,它既写出了那些贤才的遗风余烈仍存于世,又表现出诗人对这些贤才的深切怀念。此外,此诗还善于用比喻。如“乔木尽”、“带草绿”等词语,都通过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