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世东林两大贤,墓田不保亦堪怜。
令君清况尘生釜,甫下车来失俸钱。
【注释】
1)檗斋:指王守仁,字阳明,号阳明子、阳明先生。
2)梨洲先生:指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有南雷五老之誉。
3)再世东林两大贤:指王阳明(王守仁)与黄宗羲(黄梨洲)。两人都是明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界有极高的地位。
4)墓田不保亦堪怜:指黄宗羲的墓地可能遭到破坏,令人感到惋惜和同情。
5)令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的是王守仁。
6)甫下车来失俸钱:刚上任就丢失了俸禄。
7)“两贤”:两位圣人。
8)“清况”:清廉正直的情况;这里指王守仁和黄宗羲都保持着高尚的品德。
9)“尘生釜”:比喻他们的生活简朴,不图名利。
【赏析】
这首诗写于明朝末年,诗人在任期间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因此被罢免了官职。诗中通过描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行和他们遭遇的不幸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官场腐败现象的不满和忧虑。
首句“檗斋捐俸为梨洲先生赎祀田”,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初衷,即为了赎回黄宗羲先生的墓地而不惜捐献自己的俸禄。这句中的“檗斋”是王守仁的别号,“梨洲”则是黄宗羲的字。诗人用“赎”字表达了自己对于两位先贤的尊敬和敬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官场腐败现象的不满。
颔联“再世东林两大贤,墓田不保亦堪怜”,进一步描述了两位先贤的伟大事迹和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再世东林”指的是黄宗羲和王阳明两位先贤在历史上的成就和贡献,他们是儒学史上的巨匠,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墓田不保亦堪怜”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两位先贤墓地可能遭到破坏的担忧和同情。
颈联“令君清况尘生釜,甫下车来失俸钱”则具体描写了诗人自己的遭遇。这里的“令君”指的是王守仁,他的清廉正直得到了人们的尊敬。然而诗人刚上任不久就因为一些原因失去了俸禄。这里的“甫下车来失俸钱”暗示了诗人在政治上的挫折和失败。
尾联“两贤”和“一失”分别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和情感。两位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他们遭遇的不幸命运构成了整首诗的核心内容。而“一失”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失去官职的感慨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和对自身遭遇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官场腐败现象的不满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