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徐高士,流传尚有居。
蕨薇长遍野,画卷更谁储。
大雅消沉后,残山涕泗馀。
曾闻汤宪使,徒步此踌躇。
【注释】:
过涧上徐高士昭法草堂为问徐高士,流传尚有居。蕨薇长遍野,画卷更谁储。大雅消沉后,残山涕泗馀。曾闻汤宪使,徒步此踌躇。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首联“为问徐高士,流传尚有居”两句是诗人直接发问的诗句。诗人在经过涧上徐高士的昭法草堂时,首先想到的是询问这位高士的情况。他问徐高士:“你在这里居住,是否还像以前那样隐居不仕呢?”“流传尚有居”,说明高士并没有完全隐于世外;他依然关心天下事。
颔联“蕨薇长遍野,画卷更谁储”。这四句是说:山上生长着蕨薇,野外还有不少画卷(指绘画作品),但没有人去收藏它们。这里的“蕨薇”,“画卷”,指的是文人学士们的著作和绘画,而“蕨薇”、“画卷”又都是可以生长的,因此这两句诗也隐含着对高士隐居生活的赞美。
颈联“大雅消沉后,残山涕泗馀”。这句的意思是:大义沦丧之后,只剩下了伤心落泪的余晖。这里用“大义”代指朝廷、国家,“残山”代指国势衰败、山河破碎的国家。诗人通过“大雅消沉后,残山涕泗馀”,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尾联“曾闻汤宪使,徒步此踌躇”。“汤宪使”是指唐代名臣李汤,他曾担任御史中丞,有清正廉洁的名声。“徒步”表示步行。“踌躇”意思是犹豫不决的样子。诗人通过“曾闻汤宪使,徒步此踌躇”两句,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家效力的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朝廷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的不满与失望。